中國80后作家在日本為何沒人氣?【3】

2016年11月19日10:16  來源:東方早報
 

在中國知名度很高的日本作家青山七惠(代表作《一個人的好天氣》),其實在日本不算很有人氣的作家。

青山七惠在日本的人氣遠沒在中國那麼高

東方早報:我之前讀青山七惠的小說,覺得她寫的日本年輕人的那種孤獨感、不善於社交、宅等這些方面和村上春樹似乎有某種相似性。但這兩人是不同代的作家,怎麼理解這種共通性?

千野拓政:這個問題很微妙。雖然青山七惠獲得芥川獎,但在日本她不算有人氣的作家。而她在中國非常受歡迎。

東方早報:為什麼她在日本沒那麼高的人氣,但在中國知名度這麼高呢?

千野拓政:這個我也想問你了!一個原因,青山他們的小說也是反映日本社會的現實,但是他們反映現實的方式不太一樣。比如魯迅的小說,給讀者的感受是,不只是覺得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他還會讓讀者思考。青山他們的小說,確實給讀者共鳴,他們覺得社會就是這樣的。這樣的小說很多,比如今年上半年獲得芥川獎的作品《便利店人生》,寫的是在便利店工作的女性的生活心理狀態。

東方早報: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當日本讀者讀了這樣的作品后有共鳴,但產生的效果只是對於現狀的一種肯定,而不是像讀魯迅那樣進而反思現實,產生某種行動的勇氣。

千野拓政:對,非常對!這樣的作家非常多,所以其實青山七惠不是獨特的。我不是特別清楚為什麼中國讀者喜歡青山七惠,可能他們讀了她的作品后,認為日本社會是這樣的,或者說,跟中國某種程度上差不多吧。

東方早報:或者也可能是因為,在文化上日本一直在東亞起著引領的角色。所以當中國讀者看到青山七惠這樣的小說后,看到日本的“飛特族”后,會覺得這可能就是我們的未來?

千野拓政:有可能。村上春樹初期進入中國時,也有這樣的功能,給中國讀者介紹日本社會某種現代化的生活。但青山七惠和村上春樹還是有一點不同,中國的讀者對村上春樹感到共鳴,然后從中獲得治愈和救濟。

東方早報:之前你評論村上春樹的《1Q84》時,你認為這個小說和他之前的小說有很大不同,村上春樹在向我們展現另一個世界的可能性,或者給讀者一種行動的可能性,這種變化也體現在他近兩年發表的作品中嗎?

千野拓政:1995年,東京地鐵毒氣事件后,他的作品開始發生變化。為什麼呢?村上是這麼說的,人的一輩子是受傷的過程,但是受到的傷不能直接表現出來,人要通過故事來表現這種傷痛,所以他講究故事。但是奧姆真理教的教主麻原他也講了故事,非常荒唐的故事,但是他的故事吸引了非常多的日本年輕人,那對村上來說,是麻原的故事強呢還是他的故事強呢?他認為小說應該有比麻原的荒誕故事更強大的東西。《1Q84》很有意思,描述的是有可能存在的另一個1980年以來的日本歷史,跟以前的作品相比,針對現實的要素更多。

(責編:周欣一、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