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0后作家在日本為何沒人氣?【4】

2016年11月19日10:16  來源:東方早報
 

文學對年輕人已經喪失了啟發作用

東方早報:在一次活動中,你提到,簡·奧斯丁那個時代雖然封閉,但他們的作品幫助當時的人們打開外部的視野,但今天的小說失去了這一功能,這是什麼意思?

千野拓政:以前讀者看魯迅、王安憶、莫言等人的文學作品時,會受到某種啟發。但現在的年輕人讀這些作品時,無法感到那種啟示。小說和他們的現實差距很大,所以文學作品讓他們感受到真實的功能越來越小。對於年輕人來說,小說已經喪失了啟發的作用。

村上春樹有可能是無意識中適應了讀者群變化的極少數作家之一。年輕人看動漫、輕小說,他們也知道這些作品沒有深度,但他們尋求的跟之前的純文學作品不一樣。我相信他們需要有深度的文學作品,但是吸引他們的有深度的作品現在沒有。

東方早報:我看到你的研究文章裡說過去的讀者追求的是故事,今天的讀者追求的是人物(character),什麼意思?能舉個例子嗎?

千野拓政:比方說,《三國演義》裡有很多的角色,但是有《三國演義》的故事,才有這些角色。但現在是把這些角色抽離出這些故事,在游戲上玩都可以的。我覺得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漫畫BonoBono。這個漫畫本來沒有故事,但裡面有不少角色,讀者欣賞的是這些角色。

東方早報:你的這個說法讓我想到日本的評論家東浩紀在他的《動物化的后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裡的說法,他似乎也有類似的說法。(在書中,東浩紀認為御宅族代表了一種新型主體,他們讀取的是一個個小故事,而不是作為整體的提供深層意義的大敘事,他把這類主體命名為“資料庫動物”。)

千野拓政:沒錯,我同意他提出的資料庫動物的說法。現在的年輕人不是看一個整體的作品,而是抽取某些部分,自己腦子裡有一個資料庫,然后形成一個他自己的世界。

東方早報:東浩紀在講資料庫動物這種新型主體時,還說到他們的交往方式裡面是不需要他者的。這個讓我想到今天很多報道說日本年輕人越來越性冷淡,他們甚至沒有線下的性愛,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虛擬的方式獲得滿足,而不願意去線下面對面談戀愛。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的不需要他者的主體?

千野拓政:我覺得不是,東浩紀的思想沒有把握好當下的現實。年輕人需要他者,他者非常重要。對他們來說,交往本身是重要的,但交往的內容、交流什麼內容不重要。

(責編:周欣一、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