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詞浸潤日本文化 "漢詩熱"漸升溫

藍建中

2017年02月17日13:47  來源:參考消息網
 
原標題:中國古詩詞浸潤日本文化 "漢詩熱"漸升溫

日本人與中國詩詞的緣分可謂源遠流長。隋唐時期,隨著中華文明傳入日本,中國詩歌開始受到日本人喜愛,當地人自己也開始創作漢語詩詞——統稱為“漢詩”。如今在日本,不僅中小學教材有漢詩,漢詩教室、漢詩講座也隨處可見。更有全國性的漢詩創作團體“全日本漢詩聯盟”,常在各地舉辦漢詩創作大賽、吟詠大賽等。

對部分日本文人來說,和歌如母親,漢詩如父親,他們傾向於用和歌的形式表達細膩感情,而以漢詩明心志。中國古詩詞已經深深浸潤到日本文化之中。

《春望》最受歡迎 創作良莠不齊

漢詩以表意文字漢字為載體,一首五言絕句,短短20個字,意境深遠,這是最受日本人贊嘆的地方。李白、杜甫、王昌齡、白居易、蘇軾等大詩人對日本人來說耳熟能詳。如今,在日本的各種漢詩讀本中,除《詩經》中的詩歌外,《敕勒歌》、《七步詩》也都能看到,中國人平時不太熟悉的一些漢詩,也被日本人吟詠。

2004年10月,《SINICA月刊》進行的“漢詩國民投票”評選了最受歡迎的漢詩,杜甫的《春望》位列榜首,第二為杜牧的《江南春》,第三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第四是孟浩然的《春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和李白的《靜夜思》並列第五。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王翰的《涼州詞》分列第七、八、九位,張繼的《楓橋夜泊》和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並列第十。

日本人很推崇漢詩,自古以來皆是如此,即使是反華的日本右翼分子也毫不掩飾對漢詩的喜愛。具有強烈反華傾向的石原慎太郎,公開表示唐詩宋詞會勾起自己的“鄉愁”。

日本人寫漢詩的歷史也相當悠久。公元751年,日本人創作的第一部漢詩集《懷風藻》面世。日本涌現出不少漢詩的名家,諸多漢詩佳作流傳於世。例如,藤原宇合的《奉西海道節度使之作》:“往歲東山役,今年西海行﹔行人一生裡,幾度倦邊兵。”菅原道真的《山寺》:“古寺人蹤絕,僧房插白雲。門當秋水見,鐘逐曉風聞。老臘高僧積,深苔小道分。文殊何處在,歸路趁香薰。”不過,也有不少人創作的漢詩似通非通,連打油詩都算不上。

(責編:張麗婭、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