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寬鬆教育”失敗的警示【2】

2017年04月15日08:20  來源:北京青年報
 

有鑒於此,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了2020年起將在小中高學校依次實施新的“學習指導要領”,大量增加了學校課程的課時和內容,被人們解讀為告別“寬鬆教育”的宣言。日本的“寬鬆教育”以失敗告終,中國的素質教育又將何去何從?日本“減負”失敗的消息傳來,國內有媒體甚至特地標上“吹捧素質教育的都該看看”之類的話語,刺激著國人的眼球。

對於借“寬鬆教育”失敗而對素質教育大加嘲諷的聲音,筆者不敢苟同。為孩子減負,讓他們快樂地學習,何錯之有?中日國情雖極其相似,但畢竟存在很多差異,豈能簡單類比?教育是包羅萬象,極其紛繁復雜之事,絕不能以一時一地一國的成敗作為定論。進一步說,提升素質、減輕負擔的宗旨並沒有錯,但如何實施卻大有文章可做。姑且不論素質教育與“寬鬆教育”內涵的差異,即便就“寬鬆教育”而言,恐怕也存有理解的偏頗。

減負不能簡單理解為課時和內容的削減,更不能等同於沒有原則的“寬鬆”。負擔輕重,“量”固然是一個考量因素,但“質”更是關鍵所系,對所學的內容有興趣,再苦再累都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減負的要旨在於盡可能遵從學生的志趣,激發其本性的力量,讓他們心甘情願,自覺地投入於學習之中。

由於相似的社會背景,日本30多年“寬鬆教育”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確實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最值得我們引以為鑒的就是:教育改革一定要深思熟慮,謀定而后動,寧可緩慢推進,切莫輕舉妄動。“摸著石頭過河”或許可以是其他領域改革的常態,而教育改革是最不允許失敗的,以犧牲一代人作為代價,是不能承受之痛。各級教育主政者必須抱著“成功不必在我”的心態,積極探索,謹慎行動,從長計議。反之,如果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不僅不能畢其功於一役,而更可能適得其反。胡欣紅

(責編:劉戈、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