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日韓網絡上瘋傳一段“日本店主辱罵韓國游客”的視頻,很多人看后大開眼界——原來,日本人如此“嫌韓”。外國人在日本常遭歧視嗎?對不少人來說,這是個讓他們感受到巨大落差的話題,因為日本人一向被夸“謙和”“禮貌”,可日本官方日前公布的首次對在日外國人的調查結果,顯示情況不是這樣。日本一向被視為一個單一民族國家,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日本生活,日本社會也在成為“民族熔爐”,其間,一些化學反應發生了,有包容,也有排斥。有人說,這與日本文化的內向性有關,日本沒有移民傳統;也有人提到“血統”——一些日本人心中有著“民族優越感”。
不是歧視,是排斥?
一名叫朴鐘碩的在日韓國人為應聘日立公司,把名字改成“新井鐘司”,順利被錄取。在辦理入職手續時,日立公司發現了其真實身份,遂將其解雇。該事件令在日韓國人群情激憤,認為日立公司涉嫌“種族歧視”,支持朴鐘碩提起訴訟。4年后,日立公司敗訴,被判向原告支付4年來的薪金和賠償金。
這是發生在1970年的一起著名事件。40多年過后,職場上日本人讓外國人碰壁依然不是秘密。今年3月31日,日本法務省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2788名受訪外國人中,25%的人曾因是外國人而求職遭拒,20%的人和日本同事同工不同酬,超過77%的人表示外國人不能得到晉升。值得一提的是,約95%的求職被拒者能用日語交流。
這一調查讓曾在某日資企業工作10年的王東感同身受。“即便這個高管什麼都不會,隻要他是日本人,日子就舒服很多”,王東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干活全靠中國員工,掙的卻少得可憐。”
日本法務省這份報告首次公開展示了在日外國人受歧視情況。除了職場,40%的人曾因外國人身份在搬進新屋時被攔阻。
有分析稱,該調查所反映的情況未必基於種族歧視,比如拒絕租房給外國人可能是業主害怕不能和外國人溝通,所以隻能說是他們“排斥”外國人。清華大學野村綜研中國研究中心理事鬆野豐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解釋說,有的日本公司不願雇會說日語的外國人,這跟日語的特殊性有關。日語裡有敬語、禮貌語、謙遜語等區別,同樣的意思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在《環球時報》記者看來,“排斥”不過是“歧視”的一種優化說法,“拒絕外國人”現象反映的正是日本人對外國人群體的偏見。也許最明顯的歧視是在言論領域。根據前述調查,約30%的受訪外國人偶爾或頻繁地遭遇侮辱或歧視性言論。去年1月,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稱:“自2003年以來,日本共發生360多次種族主義示威和演講……肆意貶低、騷擾和挑舋外國人。”
為什麼韓國人最招“黑”?
在遭受歧視的外國人群體中,韓國人是最大的受害者,“彬彬有禮”的日本人“黑”起韓國人一點也不“嘴軟”。
5月初,一則視頻席卷日本和韓國網絡:一名韓國游客到京都旅行,在一家有名的拉面店附近徘徊了一陣后,推開門用日語問“這是拉面店嗎?”裡面的一名日本人竟大喊“Fucking Korean”,其他客人也跟著起哄。
這樣的“不友好”事件並非偶發。去年4月,日本大阪一家客運公司的售票員向一名韓國乘客售票時,在乘客姓氏欄寫上“ (chon)”字眼,該詞原意指的是渺小、微不足道,后來演變成對在日韓國人的歧視語,目前已經被一般大眾媒體視為禁用語。不久,又發生日本一家連鎖壽司店專門針對韓國人而搞的“多放芥末”惡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