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縮的“奇葩”理由【2】

2017年08月01日08:33  來源:國際商報-商務汽車周刊
 
原標題:日本通縮的“奇葩”理由

理由一:自動化程度提高了。

日本是一個勞動力短缺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力成本應該是不斷上升的,也會直接導致商品和服務價格的上升。然而,日本企業一直採用各種方法來消化這種成本上升,其中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就是方法之一。

日本企業的自動化程度一直是比較高的。近來的一份調查顯示,日本中小企業正在加大投資購買機器人或類似設備,以提高自動化程度。經濟產業省經濟產業政策局主管井上誠一郎表示,正是由於勞動力短缺,造成日本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用於提高效率的資本支出比例日漸上升。

由於自動化程度提高,日本企業用機器完成了大部分原本需要人力完成的工作,這就可以抵消掉人力資源上漲的成本壓力,從而保証企業成本不會過快上漲。這樣一來,企業的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也就不必大幅上漲,以此保証銷量。

這對企業來說可能是好事,可對於物價指數的提升來說絕對不是好事。由此導致通脹率保持疲軟,這理由可算得上“奇葩”了。

理由二:電商興起。

同樣涉及到商品價格,另一個“背鍋俠”是電商。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分析,亞馬遜等以折扣為號召的電子商務公司興起,迫使日本零售業者跟著降價,破壞了該國長久以來一直在尋求穩定通脹的完美條件,這是造成日本一再推遲達成通脹目標時間的部分原因,並認為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正面臨“亞馬遜效應”的新難題。

有日本零售商表示,電子商務讓競爭變得更為激烈,網絡零售商壓低售價等消費趨勢,讓日本20年來物價下跌的現象無法停止,通脹率很難回到正軌,“終結通縮是個巨大的幻覺”。雖然電子商務在日本零售銷售中的佔比仍不到6%,但電商業者對價格制定的影響力遠超過其市佔率,因為零售銷售額幾乎持平,而電子商務銷售額年成長率卻達8%~10%。

分析認為,正是這種情況導致日本經濟雖然在復蘇,但物價上漲沒有跟上。

不管理由能不能成立,日本通脹率難以如願的確是事實。不過,對於日本的通脹來說,也不完全都是壞消息。比如,在議息會議的摘要中,日本央行沒有採用以前延期物價指數上漲目標時追加金融緩和政策的做法。因為在世界經濟復蘇背景下,出口增加可能帶動設備投資和消費復蘇。加之近期日本匯率穩定使企業受益,同時用工缺口增大,企業加薪將有可能帶動物價上漲。

(責編:張麗婭、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