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中國的文字造型藝術——書法在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期為您介紹的主人公是在中央財經大學書法系教授中國大學生日本書法的庄村真琴老師。(文:洪東實 編譯:周欣一 王聲)
在導師的建議下前往中國
庄村從2歲10個月大時就開始學習書法。小的時候,當別人向她問路時,她就會有趣地解釋道:“在那個寫著很可愛的‘う’的烏冬面館處右拐”。那個時候的她便對文字充滿了興趣。中學的時候,庄村獲得了文部科學大臣獎,因為這個契機,她決定今后繼續在書法道路上走下去。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庄村學的都是書法專業,研究生期間她曾在中國留學一年。畢業后,在導師的建議下她決定前往中國繼續深造。
庄村與西島慎一老師
留學生活和執教之路
留學之初,中文水平僅僅能夠進行日常對話的的庄村決定重修研究生課程。那段時期,課上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她就會和同學用手勢進行確認。在博士二年級的時候,建議她來中國深造的導師田中東竹先生去世了。原本打算留學歸國后回到老師身邊的庄村一時也迷失了方向。就在此時,她的中國導師問她是否想留在中國大學教書。由此,便開啟了她在中央財經大學的執教之路。
庄村老師在課上教同學們制作料紙
以實踐為中心的課程
在大學裡,庄村負責一年級的篆書、篆刻、隸書課,二年級的“日本書法”課以及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在“日本書法”課上,首先她會以平安時代的書法家小野道風的作品為切入點,讓同學們感受中日間“漢字”的差異。之后,便教同學們他們最感興趣的平安時代的假名書法,稍稍上手之后就讓學生們體驗制作“料紙”。料紙是指書法所用之紙,在奈良時代,已經出現了漉紙等染色紙以及經過綴貼金箔銀箔等精美加工的料紙。到了平安時代,裝飾料紙開始盛行。通過各種技法用顏料或染料上色、印上花紋或是綴貼金銀箔的紙稱作裝飾料紙。
採訪當天正好趕上制作料紙的課程,這一工序需要一些在中國難以入手的工具,但庄村老師還是堅持就用在中國能備齊的材料來做。像這樣有著各種動手實踐機會的課程非常受學生歡迎。
書法專業二年級的侍同學在採訪中說道:“庄村老師的授課內容十分豐富,除了制作料紙,現在還在練習寫日文的假名。我原本就對日本文化很感興趣,在這門課中我收獲很多。”
從小就學習書法的馬同學激動地說:“在庄村老師的課上我們可以了解到中日書法的差異。兩國書法在筆墨紙硯等方面都不盡相同。而且通過學習書法用具,我還對書法本身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了解日本書法給我帶來了全新的靈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