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行的演員一邊打工,一邊參加試鏡非常普遍
“雖然有少數藝術類大學開設‘演劇學科’,但在日本,幾乎沒有演員是‘表演系’出身,是否接受過專業表演訓練並不被特別看重。”早稻田大學亞洲文化研究學者李思園告訴記者,在日本,成為演員的路徑很多,影視圈並沒有“藝考”與“科班出身”這些概念。通常以演員為目標的日本年輕人,會通過所屬的藝人事務所,參加影視劇的試鏡。還有一些會從學生業余劇團起步,再進入專業劇團實踐學習。此外,被星探挖掘,從雜志模特轉行影視劇,抑或是通過選秀出名后獲得出演電視劇、電影機會的也大有人在。
雖然一些偶像團體的事務所會對成員進行舞蹈、聲樂訓練,但日本演員的“演技”通常是在舞台上和鏡頭前實踐而來的。也就是說,日本演員都要從一個個小角色開始積累演技,剛入行就因為出演主角“一炮而紅”的情況十分罕見,相反邊學邊演的“蟄伏期”可能很長。日本男演員堺雅人因為主演《LEGAL HIGH》《半澤直樹》等熱劇為觀眾熟知,但這位如今的“男一專業戶”有超過十年的積澱期。堺雅人早年曾在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就讀,那時就因為愛好表演參加了校內劇社。醉心於表演的他之后選擇退學進入專業劇團,一邊在戲劇舞台上摸爬滾打,一邊在電視劇中出演小角色。直到30歲時,一部NHK的大河劇《新選組》才讓他為觀眾熟知。
反觀國內,經紀公司、演藝公司紛紛聚焦校園,不少仍在就學的藝校生已被簽約,一二年級就開始接演角色,高年級就開始擔任主角。急於成名,急於“流量變現”的情況,與日本的演員培養邏輯背道而馳。那麼,日本年輕演員又是如何在市場邏輯下磨礪演技的?
“賺錢不是日本年輕人入行的主要目的,他們入行前通常做好了相應的心理准備。”李思園介紹,不在市場的浪潮中迷失,與日本的演繹生態和演員的自我信念都有關系。在日本,即便是一線明星,得到的片酬與如今的中國演員相比也是非常低的,如當紅青年女演員新垣結衣出演的收視率排名極高的電視劇,其一集片酬也僅約10萬元人民幣。所以,對大多年輕人來說,做演員不是為了“明星光環”,而是真的熱愛,對他們來說,演技是立身關鍵,也是內心的追求。年輕演員一邊打工,一邊參加試鏡的情況非常普遍。電視劇 《孤獨的美食家》 的主演鬆重豐,20出頭時,就在話劇團出演小角色,為了生計還要在中餐館打工,熬了近十年,才成為“全職演員”。但誰也不能否認,多年來穿梭市井觀察社會的經歷,對演員而言正是巨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