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沈杰群)“日本進入21世紀以后,在電影制作方面進入了一個泡沫時期,電影的制作數量急速增長,日本電影年大概制作800部電影,現在全世界電影產量最高的國家是尼日利亞,每年制作1500部電影,第二名是年產1200部的印度。”近日,日本電影史學家四方田犬彥攜新書《日本電影110年》,與該書翻譯王眾一、學者止庵開展以“21世紀以后的日本電影”為題的講座。四方田犬彥從三個方面入手,結合電影片段和讀者交流了21世紀后日本電影所表現出的特點。
女性導演的活躍成為進入21世紀的日本電影的一大特點。攝像機的輕量化使得攝影變得容易,即使是女性也可以輕而易舉地進行拍攝活動。其次,受其外部環境影響即上個世紀80年代東亞電影迅猛發展的刺激,與國內以男性為中心的電影體系崩潰的影響,使得日本女性導演在這一時期大量涌現。
四方田犬彥以蜷川實花的《狼狽》為例,講述了在媒體包裝下受到追捧的少女偶像莉莉子,接受了全身的整形手術,人工形成的美貌之下掩藏的是她在姣好面容與巨大心理落差中逐漸走向瘋狂的人性,最后她用刀插進自己的右眼,用這種血腥而殘忍的方式宣告了她精神的徹底崩潰。四方田犬彥說,這是男性導演無法體現出的,獨屬於女性導演對美的殘酷表達。
第二個特點,是對邊緣人群的關注。四方田犬彥用荒川源四郎導演的電影《赤目四十八瀑布殉情未遂》與由北野武主演、崔洋一執導的電影《血與骨》舉例,在這兩部同樣反映在日韓國人生活狀況的電影中,前者直白反映在日韓國人的生活窘境,而后者則是在日本電影不再關注“日本人是什麼”,完全沉湎於一種犬儒主義氛圍的情況下,凸顯在日韓國導演對於“何謂韓國人,何謂韓國歷史”的深切探尋。
第三個特點,是核污染帶來的冷峻思考。反映日本人對於核問題思考的電影《哥斯拉》第一部拍攝於1954年,直指1953日本漁船在太平洋上遭受美方造成的核污染事件,此后該系列電影連續拍攝了30余部。2016年上映的《新·哥斯拉》拍攝於福島核電站泄露事件五年后,其深意不言而喻。
四方田犬彥指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於核能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相較於以往的《哥斯拉》系列電影,該部以冷凍哥斯拉告終而並非徹底消滅,這個變動或許也是為了體現核污染的不可恢復性,從而呼喚人們重新思考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