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日本國際緊急救援隊在汶川地震災區進行救援(JICA供圖)
無需語言的溝通
2008年參與救援是中島第一次來中國,當時完全不懂中文。曾經擔心語言溝通障礙而不敢獨自行動,但在一碗泡面之后他就打消了這種疑慮。中島回憶說,當時一個人留守在救援隊的基地,鼓起勇氣向受災群眾借水想燒開后煮方便面,“用手一指就明白了,還幫我煮了泡面,原來溝通可以不需要語言”。
在救援過程中也是如此。糟谷介紹說,在與中方的合作救援中,絲毫沒有感覺到語言的障礙,主要也是因為方法上的互通。據悉,1997年-2004年,JICA開展了中日消防合作項目,並邀請北京消防訓練中心人員赴日研修,日本消防廳就救助技術對他們進行了指導。汶川地震時救災現場有來自中國各地的救援隊伍,其中就有北京市消防局的人員。雙方在進行部分的救災合作時,日方隊員驚訝地發現即使語言不通但雙方的方法一樣,合作非常順暢。糟谷說:“這也體現了中日兩國在救災領域技術合作的價值。”
持續至未來的合作
糟谷長期以來致力於災害緊急救援工作,2015年曾任日本國際緊急援助隊救援組國際測評考核副團長及訓練負責人,2017年起作為JICA中國事務所副所長開始在華工作。
走在北川新城區,干淨的街道,整齊的房屋,糟谷不禁感嘆“中國速度”。北川縣城舊址作為地震遺址被保存下來,旨在警醒人們不忘災難帶來的傷痛。糟谷認為防災意識的加強是中國災害領域的重中之重。“與地震頻發的日本不同,中國地域廣闊,地理環境多樣。對於四川人民來說,經歷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我相信每個人都意識到了防災措施的重要性。但從中國全國來看,平時可能有些人會覺得災害與自己無關。但在災害發生時,每個人都需要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據糟谷介紹,2015年起JICA在四川開展了“減災教育與能力建設示范項目”,為雅安102所示范學校開展防災教育、安全培訓,未來也希望推廣至中國全國。
除此之外,在災后十年間,JICA先后與國家地震局、住建部、四川林業廳、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等,就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強化、建筑抗震、災區森林植被恢復、心理援助人才培養開展技術合作項目,進一步提高中國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糟谷表示,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期間,中方伸出了援助之手,中日作為鄰邦,互相支援是理所當然的。
在接受完我們的採訪后,中島將返回東京,繼續進行災害醫療的研究。阪神地震之后,當時還是一名醫科生的中島立志成為一名能夠在危急時刻獨當一面的醫生,從而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加入急救中心,注冊申請為國際救援隊隊員。汶川地震之后,中島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重新修正日本國際醫療隊的培訓體系、制作實際訓練手冊、指導相關專業人員,投身於災害醫療。他的目標是“讓醫院更強大,讓醫生更強大,救助更多的民眾。”
中島說2008年的救援經歷促使自己更深層次的思考“生命是什麼,人生是什麼”,而這次重返災區也使自己再次堅信,最重要的事情是保護好我們的孩子,努力地過好每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