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童文學發展歷程【2】

2019年05月30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日本兒童文學發展歷程

二.童心主義的濫觴

明治維新之后的大正時代(1912-1926),民主主義風潮席卷日本,人們的世界觀、生活方式等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那新舊交替的動蕩時代,兒童文學創作也呈現出一派“百家爭鳴”的局面。在“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鈴木三重吉發起的著名的“赤鳥運動”。“赤鳥”是一家兒童文學雜志的名字,該雜志以創作具有藝術價值的、文筆流暢、優雅的童話和童謠為宗旨,堅持這一宗旨並加以實施的被統稱為“赤鳥運動”。

在“赤鳥運動”中,比較突出的作家有被譽為“日本的安徒生”的小川未明、兒童詩詩人野口雨情,童謠作家北原白秋等。這些作家都主張作品要充滿童心、童情、童趣,也就是童心主義。小川未明是這一時期童心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之一《紅蠟燭和人魚姑娘》講述了人魚姑娘給賣蠟燭的老夫婦在蠟燭上繪畫,從而保佑出船的漁夫們平安,但老夫婦貪心把人魚姑娘賣掉后,蠟燭失靈生意落敗的故事,教育孩子們要懂得感恩、不能見利忘義,要善待每個人,無論他們出身如何。小川未明的作品大都具有細膩柔美的文風、飽含日本傳統物哀美學的優美意境。它們“駛出”了明治時代對民間故事的翻版式創作范疇,在創作充滿詩情畫意的、象征性幻想童話的天地中揚起了風帆。當然,未明童話也存在著自身的缺點:隻從成人的觀念出發構思作品,沒有將自身置於兒童的立場來表現其主體性,因而具有脫離兒童讀者的傾向。正是由於這一點,未明童話在日本戰敗后遭到了多方面的否定和批判。

三.從蕭索走向繁榮

如果把大正時代的兒童文學比作充滿生機的春天的話,那麼可以說在昭和前期(1926-1945)日本兒童文學步入了蕭索的冬季。這一時期,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抬頭,日本政府對兒童文學領域的思想統治日益強化,甚至制定了“指導要綱”,對兒童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行公開的限制。在這樣的形勢下,一些作家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提倡狹隘的民族主義,宣揚對外侵略擴張的所謂“國策精神”,美化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就連小川未明也出版了童話集《夜裡的進軍號》(1940),走上了為侵略戰爭出力的道路。

1945年日本戰敗后,兒童文學開始掙脫天皇制和國家主義的束縛。這一時期,日本產生了一批頗具分量的長篇小說,如竹山道雄的《緬甸的豎琴》探討了戰爭與宗教救贖的問題,石井桃子的《阿信坐在雲彩上》展現了戰后日本社會知識階層注重孩子個性發展的教育觀和家庭觀,女作家壺井榮的《二十四隻眼睛》講述了瀨戶內海小豆島上的大石老師和她班上12名小學生在戰爭中的不幸遭遇,控訴了戰爭的罪惡,喚起了人們的深刻共鳴。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劇烈的社會變革,一批年輕的日本兒童文學作家們開始質疑並打破小川未明那種高度文學性的淒美風格,對隻從成人的觀念出發構思作品、忽視兒童主體性的未明童話傳統展開批判,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描寫生存於日本社會現實之中的少年兒童。

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下,日本出現了一批水平很高甚至可以媲美歐美兒童文學的作品,日本兒童文學在此期間真正繁榮起來。代表作品如山中恆的《紅毛小狗》,描述了紅毛小狗被富家子弟館田武奪走的命運,貧窮的小女孩和子由此認識到了有錢人對自己的歧視。小說最后,女孩的父親和工友們組成了工會,向這種不平等的歧視挑戰。這部小說背后洋溢著山中恆對貧窮兒童的深切同情和期待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被譽為日本戰后現實主義兒童文學的裡程碑。

(責編:許文金、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