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堪稱日本社會一個“現象級”存在。因讀者設定又不局限於“小朋友”,日本漫畫內容受限較少,題材廣泛,在成人世界廣有擁躉,在中國也有不少漫迷。
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創作,總能如一面鏡子折射出社會的一些鏡像。就以日本漫畫為例,中國角色的形象就從“怪蜀黍”突變為“美少女”,但口中依然說著一種奇特的日語,變與不變背后都有文章。
【如此“怪蜀黍”,與甲午戰爭有關?】
珊璞,日本漫畫家高橋留美子的作品《亂馬1/2》中的角色,中國女杰族少女
古菲,日本漫畫家赤鬆健的作品《魔法老師》中的角色
如今,一說到日本漫畫中有代表性的中國角色,漫畫迷們或許一下會想到《亂馬1/2》中單純的珊璞、《魔法老師》中活潑的古菲,以及日本漫畫界“當紅辣子雞”空知英秋作品《銀魂》中身穿旗袍、扎雙丸子頭的怪力少女神樂。
但在這些霸屏的中國美少女出現之前,日本漫畫中傳統的中國角色總是以“怪蜀黍”形象示人。
張張湖,日本漫畫家石之森章太郎的作品《人造人009》中的角色,編號006
日本漫畫《人造人009》自1964年起連載,其中006號隊員“張張湖”恐怕是最早給日本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角色。他身材肥胖,長相滑稽,蓄著卷卷的八字胡,一口怪腔怪調的日語,為人物平添喜感。
拉面男,日本漫畫家“煮雞蛋”創作的武俠格斗系漫畫《筋肉男》中的角色
自1979年開始連載的《筋肉人》中,中國角色“拉面男”的形象比“張張湖”特征更鮮明。他綁著清代式樣的小辮,額頭上還印有一個“中”字。在這個“比武”題材的漫畫中,他出手狠辣,有些場面還頗為血腥。
為何早期的日本漫畫熱衷於塑造這樣的中國角色形象?日本大阪大學教授金水敏在其研究著作中分析說,肥胖、八字胡、梳小辮等外貌特征可能是源於甲午戰爭前日本社會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性格塑造方面則可能是雜糅了甲午戰爭后日本對中國的蔑視和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