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污泥在日本如何變廢為寶【2】

趙曉勇

2017年07月21日08:3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看污泥在日本如何變廢為寶

垃圾分類,

制度和自律一個都不能少

7天行程,記者最大的體會是:日本對垃圾分類投放規定嚴格,按圖分類,處置明確。

1968年出生在橫濱的川本說,她小時候,垃圾處理不像現在這樣要求嚴格,但慢慢也就習慣了。她每次下車前總會拿著不同的塑料袋,一遍又一遍收集垃圾。8年前到北京留學一年的田翔平也告訴記者,垃圾分類其實並不難。和一起生活的同學接觸、交流多了,大家也自然而然會對垃圾分類。

行走在四日市城鄉,一個個分類裝袋的垃圾整齊地放在居民自家門前,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垃圾分類,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處理不再‘復雜’。”四日市市政府環境科的前川給每一位參觀者提供了一本40多頁的垃圾投棄手冊,他告訴記者,市民會按照資源物品、可燃垃圾、破碎垃圾、大件垃圾等進行分類,按每天收集垃圾的不同,在固定的時間逐一處置,由垃圾處理中心工作人員回收。家庭垃圾、資源物品自己直接搬送至各設施時,每次350kg以下免費。像個別大型垃圾需支付每件1080日元的處置費,洗衣機等家電需廠家回收、資源再生。隨便投棄垃圾者、在野外違法焚燒垃圾者,判處5年以下徒刑、罰款1000萬日元以下。

四日市有人口31萬人,去年生活垃圾有10萬噸,清潔中心是全市唯一處理垃圾的地方。在垃圾焚燒發電裝置前,記者欣賞到燈光秀動畫片。前川告訴記者,別看只是短短幾分鐘,但很受小朋友喜歡,有利他們從小就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有研修團成員問前川,餐廚垃圾水分多,處理相當麻煩,所以很多家庭會選擇直接扔到垃圾箱裡。前川說,在日本,因為垃圾分類有嚴格的規定,每個家庭都會把餐廚垃圾先處理一下,再送到垃圾站。如果沒有進行處理,工作人員會拒絕收集,如果有垃圾放在家門前而沒有被收走,市民會覺得很沒有面子。他認真地說,“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制度、自律兩者都不可缺少。”

資源可再生:

垃圾的最大出路

垃圾圍城,50年后的垃圾能往哪裡送?6月30日,在東京都中央防波堤外側填埋處理場·新海面處理場,被問及這一問題,東京都環境局的工作人員認為,資源可再生是最大的出路。

日本規定凡是有職工20人以上的工廠,都要配備防治公害的環境專職管理人員。如果企業偷偷超標排污,一旦被發現,政府將關停企業,企業不僅要支付造成污染的賠償金,還會被強制要求引入昂貴的污水處理設備。

豐田生態環保小鎮詮釋了什麼是綠色家園。建筑物外牆覆蓋著一層綠色苔蘚,大大降低室內溫度﹔電動車可成為臨時電源滿足生活用電,主屋頂大面積鋪設太陽能面板,為室內提供電源。打開電視進入家庭智能管理系統,整個屋子的用電情況一目了然。能源管理系統已進入67個家庭,能降低50%的二氧化碳排放。

時下備受日本人推崇的氫燃料電池車和加氫站,也成為當地一道風景。加氫站分兩種:大型加氫站,站內便可生產氫氣,現產現售﹔非自產型加氫站,氫氣需要從外部運輸到站內。加氫一般需要3分鐘,能夠充5公斤壓縮氫氣、跑650公裡,預計2020年將建成300個站點。 本報記者 趙曉勇

(責編:劉戈、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