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7月25日電 從戀愛到結婚、從養育子女到處理家庭關系,中日跨國婚姻的親歷者們是最能切身感受到中日關系冷暖變化的群體。身處國際家庭中的女性,兼具妻子、母親、兒媳多重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她們既是調合家庭氣氛的關鍵性人物,同時對於中日兩國之間的“同”與“異”也頗具發言權 。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際,人民網採訪了多名同中國丈夫一起生活在北京的日本妻子,她們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和感悟,還有身邊的那些〝趣聞軼事〝。
系列報道的最后一篇將聚焦育兒話題。在中日混血子女的養育過程中,媽媽們都是如何規劃的,遇到過什麼煩心事,對孩子的成長又作何期待呢?
◆是媽媽也是〝日語老師〝
在採訪〝和華會〝(嫁給中國老公的日本太太聯盟)時,人民網記者了解到,那些住在中國的中日混血孩子們,隻有少數人就讀的是國際學校或者日本人學校,絕大多數都在中國本土學校裡讀書。孩子們的日語水平參差不齊,有人隻能“蹦出”隻言片語,也有人的熟練程度堪比母語,大部分孩子都處於略高於日常對話水准的狀態。
中國學校教育要求之嚴、課業負擔之重,眾所周知。那麼如何讓孩子在應付每日學校課業之外還能做到保有日語基本能力不衰退,日本媽媽們也是大費腦筋。很多人都選擇自己充當日語老師,在家裡給孩子教授、指導。當然也有少數是通過日語培訓班和在線課程來學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