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8日08:04 來源:深圳特區報
日本之所以能夠在戰后短短六十余年的時間實現了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城鄉一體化,主要得益於日本政府處處都在維護農民的利益。 |
午飯后,看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這期的嘉賓是演員袁立,講述她作為一名“大愛清塵”的志願者,深入到陝西農村,走進秦嶺山區的塵肺病農民家庭,開始了她人生的決定性的救援服務塵肺病農民的公益之路。她說道:日本在1970年,美國在1930年,歐洲在19世紀后期已消滅了本國本地的最后一例塵肺病,而2015年的現在我國的農民還掙扎在這個病狀痛苦的深淵。
看完后心情久未平靜,說起農民,曾看過日本雜志《PRESIDENT》公布了一期“日本各職業年均收入”排名。日本首相以4165萬日元(按當時匯率約人民幣265萬元)年收入排名榜首,令人意外的是日本農民以76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9萬元)排在第24位,其年收入甚至超過了國家公務員。據說,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農民平均收入超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的國家。也就是說,在日本,農民是中產階級的一分子,他們的生活舒適有保障,精神物質雙富有,而且社會地位也不低。
日本之所以能夠在戰后短短六十余年的時間實現了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城鄉一體化,主要得益於日本政府處處都在維護農民的利益。日本政府制定了非常優惠的稅賦制度,農民的稅收負擔比較輕,而且政府也不斷調整農業政策以促進農業的發展。為了保護農民免受國際競爭壓力,日本政府還採取了關稅壁壘限制外國農產品的進口,對內則對農民進行很高的補貼和投入。
日本政府對農業補貼最多的農產品是本國產大米。為了防止大米生產過剩導致大米價格暴跌,日本政府一直實行“大米限產補助政策”,根據農民上一年的大米消費情況,制定當年的大米生產計劃,限定水稻的種植面積。被限定種植的農戶即使不種田,但政府照樣給補貼。
日本農民的另一個益處來自於日本的戶籍是可自由遷移的,“農民工”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這種自由,讓他們隨著在居住地的登記而成為當地的居民,所以在日本,不存在所謂“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沒有戶口本,這種自由遷徙定居的戶籍制度,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勞動力的流動和經濟的發展。
再有就是日本的住房制度讓“農民工”有安穩住所。在日本的城市裡,有政府“公營住宅”、“住房公團”等對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提供保障的住房制度,這種住宅中有的當初就是為了接受“農民工”而興建的。而且日本的全民保險制度非常縝密完善,進城的“農民工”都可以加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事故保險、雇用保險等,所以日本農民對老年生活是不用擔心的。
在日本,農民是一個令人艷羨的職業,從1973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超過城市居民以來,這一狀況一直持續至今。他們的收入比白領穩定,實行一周四天工作制,還有環球旅行、各類培訓和音樂會等休閑活動。農村早已實現了現代化,農民的生活水平較高,與城市幾乎沒有差距。道路、水電、衛生等各項基礎設施完善,房屋干淨,河流清澈,空氣清新,幾乎家家有小汽車,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現代化的農機具一應俱全。干淨整潔、秩序井然、美麗自然的農村風貌已成為越來越多日本人甚至外國人心馳神往的地方。
美國前總統卡特訪問日本時,從東京乘坐新干線到京都,一路下來,卡特居然沒有發現農村。卡特問:“怎麼都是城市的景觀,沒有看到農村呢?”陪同他的日本人告訴他:“有農村啊!你沿途見到的大部分景觀都是農村。”卡特感慨道:“如果要當農民,那我就要在你們日本當。” ◎ 何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