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日本中小企業由於老齡化導致勞動力減少,后繼無人。但周牧之認為這對制造業總體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嚴重。這是由於一代人有一代人喜歡的工作,如今日本年輕人越來越喜歡更具設計性、更具感性的領域。例如,去年在理工科畢業的女學生就職人氣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飲料、食品制造行業的企業成為主流。日本企業在這些領域的技術進步迅速,即使在威士忌、白葡萄酒、巧克力等歐美的傳統優勢領域,日本企業也開始受到全球性的高度評價。
周牧之強調,日本的飲料、食品制造行業注重價值鏈向農業和餐飲業兩頭延伸,使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餐飲及銷售業之間的互動越做越好,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第六產業”勢頭正旺。
近年來,大量中國游客蜂擁日本,爆買日本產品,正是其制造業成功轉型的寫照。
注重長線 科技創新有后勁
周牧之指出,日本制造業在每個時代都有其代表性行業。它的強項是穩定的研發投入和持續的技術創新。這得益於日本社會預期的穩定,成就了個人、團隊、企業在研發上的執著。日本企業注重追求長線投資和長期的合作伙伴,雖然造成應變能力不足,導致其在全球化商業模式上的滯后,但也成就了穩定的創新環境,推動了企業在產品和領域上的不斷轉型,打造了一大批“老鋪新業”的成功案例。
周牧之指出,相對日本而言,中國社會變化太快,游戲規則變化太快,較難有長期預期,導致企業注重短期利潤和商業模式創新,相對缺乏內容創新的驅動力。另外,中國企業在回報率低的成熟低端產業的大規模投入,導致犧牲環境的現象嚴重。
周牧之還強調,虛擬經濟對中國社會的沖擊也應引起重視。例如,過分強調互聯網經濟,導致對實體經濟形成過度沖擊。這種情況在日本沒有發生,因為互聯網經濟也必須在現有的經濟秩序上有序發展。穩定的社會發展看上去步伐較小,但會更堅實、更久遠。
呂健也指出,金融和房地產的短期高回報對中國制造業造成較大沖擊,必須要注意。
專家認為,中國擺脫實體經濟遭遇的困境,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法治,政府要真正做到保護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秩序。二是所有的經濟體,也就是無論制造業還是服務業,注重產品和服務的細節,誠實對待客戶。(記者藍建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