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的強大,與其作為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分不開。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國內常有人稱日本制造業在新經濟時代已經落伍。確實有一些表象在印証這一點。
曾經叱咤風雲的日本大企業,如今都在收縮戰線,剝離不盈利的部門,專心從事自己比較有把握的部分。比如日立公司現在隻搞設備生產,放棄了成套項目。東芝做了相反的選擇,放棄電腦,集中資源要做核電,所以決定收購核電基建企業,結果吃了大虧,以致公司面臨破產的命運。三菱公司重工業制造本來很有實力,但一直沒有能力制造頂尖的豪華客輪,前幾年好不容易從歐洲拿到訂單,結果賠得一塌糊涂。三菱開發的支線客機,宣傳得天花亂墜,結果一再延期,遠遠地落在了中國后面。
雖然日本一些傳統制造業確實出現衰落,但是日本制造業真的跌落神壇了嗎?
2月14日,鬆下電器公司在大阪的一家便利店測試新研發的全自動自助收銀機。(攝影 李明)
模式滯后 傳統競爭力減弱
日本制造業早年的成功,有如下幾個主要因素:第一是拿來主義,擅長將別人的技術化為己有。第二,制度比較穩定。日本多年來沒有革命隻有維新或改良,帶來的效果之一是制度連貫性較好,法律執行得好。這體現在經濟領域,就是知識產權能夠得到比較好的尊重,一些勇於創新的企業得到發展。第三,美國的扶持。戰后,美國從市場、資金到技術都對日本大力扶持,並且由於政治上完全附庸於美國,日本還跟在美國后面得到了國際市場。第四,早於中國在市場經濟中磨煉,重視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
然而近幾十年來,以上因素都出現了不利於日本的變化,日企的日子不再那麼好過。在基礎設施建設、鋼鐵行業、機械制造、造船、醫藥化工、電子家電等方面,日本的競爭力越來越弱。其原因主要是造價高及整合能力不強,所以現在既很少看到日本企業爭得國外的基建項目,也難以看到日本品牌的電腦或智能手機。現在,日本相對有競爭力的是汽車和材料。但隨著電動汽車的興起和中國的追趕,日本也有可能會失去這兩項的相對優勢。
東京經濟大學教授周牧之指出,日本制造業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應對全球化的商業模式滯后,導致在激烈的全球化進程中比較被動。
日本企業一直注重打造相對封閉的供應鏈,從產品開發、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集成組裝到銷售,建立在長期合作機制下供應鏈高效率的互動既是日本制造業的優勢,也限制了日本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以電子、汽車為代表,在模塊生產方式較為普及的制造業領域,今天已經形成設計、集成組裝、原材料和零部件生產等環節全球性專業化分工合作體制。然而,日本企業很難做到如此清晰的分割。首先,由於從思想上重視制造現場,重視產品研發和制造技術開發的互動,主張擁有自己的制造工廠,終身雇佣制下也很難對員工進行裁減,所以日企不願關閉自己的工廠﹔此外,日本企業傾向於相信建立在長期合作之上的默契。這一切都與以利益最大化為驅動的全球化相左,導致日本制造業在思想和體制上的全球化舉步維艱。
精益求精 “第六產業”勢頭旺
對於日本制造業存在的問題,杏林大學教授劉迪認為要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是日本二戰后引進國外生產模式,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最高峰。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在人工費、市場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這種模式在日本衰退。但是,日本並未在制造業領域完全喪失主導權,日企在海外的產值仍相當於本土規模。
另一方面,日本本土的主導產業已經向區域化、小型化、品牌化、專用化、服務化發展。例如許多地方的中小企業,仍生產非常好的小型器具,不少企業面向老齡社會,設計出許多針對性商品。醫療與制造業結合,生產出許多精密診療儀器。日本制造業完成了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轉變。
日本勞動安全衛生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呂健指出,日本奉行制造業立國政策許多年,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成功搶到或維持國際市場的份額。大企業如車企,數十年前就採取對策,在北美歐洲亞洲設廠,增加當地雇佣並且降低成本。再加上日企對產品精益求精,以及針對當地特色設計產品,維持了在國際市場上的一定份額。但在家電產品方面,日系企業盲目追求高科技、多功能,成本增加,在性價比上並不一定受到客戶尤其是海外客戶的好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