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示威”為什麼能堅持25年?
尹美香告訴本報記者,一是因為“慰安婦”受害者們從未言棄。已故的姜德京奶奶當年在被查出肺癌晚期后,一到周三,仍堅持要到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參加集會。到了現場,她站不住,隻能坐在那裡,“呼呼……”喘著粗氣,表情痛苦異常,集會結束后再立刻返回醫院。姜德京奶奶曾說:“如果我因為痛,就這麼倒下了,日本就以為我會放棄,所以我一定要去。”
二是因為韓國社會為受害者發出的“吶喊”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人要求日本政府承認強征“慰安婦”的罪行、真誠道歉並進行法律賠償。韓國社會不再冷嘲熱諷,而是逐漸“承認”她們的存在,“我們以你們為傲”“你們堅持活下來就是我們的歷史老師”。
“把奶奶們的經歷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知曉。即使她們含恨離去,也要守護她們的人權,恢復她們的名譽。”尹美香說,問題一天不解決,她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韓國藝術家金運成、金曙炅
一把“空椅子”,傳遞多少情
2011年1月的一個周三,經首爾光化門廣場向著仁寺洞方向,韓國藝術家金運成在急匆匆地趕路,途經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一群人正在集會,幾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坐在前排。
“從金學順奶奶站到公眾面前至今,20年了,問題仍沒解決,奶奶們還在抗爭,我們要為記錄這段殘忍的歷史做點什麼。”金運成夫人金曙炅說。
設計、打底、貼泥、塑形、鑄造,再到搬運、設立,夫妻倆忙活起來。2011年12月14日,第1000次“周三示威”舉行的那天,第一座“慰安婦”和平少女像屹立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門前。身形嬌小的“少女”身著韓國傳統服裝赤古裡,參差的短發、緊握的雙拳、赤足點地……身下,碎石鋪設出奶奶的身影,上面嵌著一隻蝴蝶象征著“重生”。
對從韓國中央大學雕塑專業畢業的這對伉儷來說,“如此痛苦的創作還是頭一遭”。金曙炅告訴本報記者,第一次貼泥做胚子,就用了3個月時間,她一邊琢磨雕塑細節,一邊想象著少女們受害的經歷,創作過程中,那種死亡一般的恐怖經常突然襲來,讓她忍不住哭泣。
此后,源自這對夫婦之手的6種形態的50余座少女像,走遍韓國的釜山、光州、大邱、濟州等城市,也走進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德國。
從最早設計石碑起,日本政府就開始通過輿論等對這對夫婦施壓。“日本的干涉反倒對藝術家的感情是一種刺激”,少女像最初的設計稿中,少女的雙手輕輕疊在一起,以呈現少女被強征前的青澀與純真。如今,為表現少女勇敢站出來作証、抗爭戰爭加害者的決心,少女像的雙手緊緊攥成兩個拳頭。
盡管壓力重重,金運成夫婦仍動力十足。他們不斷接到韓國民眾打來的電話,希望再設立新的少女像。冬天,民眾自發用厚厚的帽子、圍脖、手套等把少女像裹得嚴嚴實實﹔雨天,雕像又會被披上雨衣,打上雨傘遮護……金運成夫婦說,作為藝術家,看到作品被擋住,雖有點惋惜,但這種“社會美術”,承載的正是韓國民眾對受害者們滿滿的愛和鼓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