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9日08:39 來源:解放軍報
驚天動地的巨響,拉開了“九一八”事變的序幕。為了給侵略行為制造“借口”,日軍在現場放置了三具穿著中國士兵服裝的尸體,將其偽裝成被擊斃的炸路“凶犯”,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備隊,以此“明示”此后日軍進攻北大營完全系“自衛”行為。 |
落后就要挨打 進步亦遭遏制
中國社會特別是東北的發展,招來的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以及其發動的侵略戰爭
“此次中日爭端之真正原因,實在中國經濟社會之進步,與漸臻政治統一,而非在中國政府不良,或社會停滯也。”
發表上述言論者,不是別人,正是張學良。1932年4月,張學良在歡迎國聯調查團的致詞中談到“九一八”事變時說:“自民國成立以后,東三省在社會與經濟建設上,均大有進步,曾造成許多道路與鐵路,曾開辦許多學校與文化機關,曾設許多工廠,曾開墾許多荒地……”
張學良講的話,並非完全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功績。晚清時期,東北地區社會進步就曾露出一線曙光。第一條鐵路、第一家銀行、第一所高等學府、第一個自行開埠的商埠地、第一家農牧墾殖公司,一經問世,紛紛繼起。及至民國時期,在張氏父子統治的1921年至1931年的十年間,東北現代化建設的確曾出現過一個短暫的黃金時期。
特別是1928年張學良主政東北后,推行“建設新東北”政策,一時間,“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提倡國貨、抵制日貨”“振興實業、挽回利權”“收回路權”“統一中國”的口號,風靡一時。東北地區在政治軍事建設、經濟建設、文教建設上,均取得長足進步。特別是經濟現代化方面,鐵路、公路、通訊、工礦業、林業、金融、稅收、港口建設等等,都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張學良本人還在企業裡擔任了30多個職務,並帶動部屬和僚屬投資興辦實業。而這一切的目的,用張學良的話說,在於“促進國家現代化,消弭鄰邦的野心”。
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任何進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會觸動日本資本主義的利益。“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東北的投資已達17億元,佔日本對外投資總額的60%,佔外國對東北投資總額的70%,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投資與工業生產已佔優勢地位。但這種優勢地位,是日本帝國主義利用侵略戰爭和不平等條約,以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和損害中華民族利益,又以掠奪中國東北資源、壓榨中國東北人民的血汗、排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換來的,是一種服務於日本國內資本主義的半殖民地經濟形態。
中日兩種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撞擊集中體現在鐵路問題上。從1907年4月起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在長達25年時間裡,中日發生鐵路交涉案54起,涉及27條鐵路,鬧得沸沸揚揚。
人們常說,落后就要挨打。“九一八”事變時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弱國,經濟技術落后,政治制度腐敗,日本帝國主義是強國,雷公打豆腐,挑軟的欺,中國自然成為挨打對象,東北則首當其沖。然而,另外一個側面也需要引起注意,即進步亦遭遏制。東北民族資本主義和東北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進步,但這種進步,招致的卻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乃至武力的干預與入侵。
從這個角度觀察,“九一八”事變,也是中國東北地區中日兩國不同性質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白熱化撞擊的一個集中表現。日本帝國主義不許中國統一,不許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不許中國發展自己的民族資本主義,要把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為日本擺脫經濟危機、發展資本主義創造條件。特別是張學良通電全國,實行東北易幟,使國民政府得到了形式上的統一之后,更令日本人對中國分而治之的陰謀無法得逞,最后不得不走上戰爭的道路。經濟決定政治,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個基本的原理在這裡再次得到印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