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8日13:09 來源:新華網
牛郎在日語中為“hosuto”(來源於英語host的音譯),中文通常翻譯為“男公關”。這個行業表面上也遵守政府規定的“不賣身”原則,屬於合法的“風俗業”。 |
當時,在寺院和官員之間有著供養“稚兒”的風潮。稚兒,本意是指年幼的男孩。宮廷、寺院都需要使用大量稚兒以排成各種隊列,舉辦各種祭祀儀式,於是不少年幼的男孩被送到寺廟裡培養。這些大致在7~18歲、還未行“元服”之禮(古時男子成年開始戴冠的儀式)的少年修行僧一般容貌俊美,著裝華麗,舉止優雅,並且和貴族女性一樣垂髫披發、拔掉眉毛、涂脂抹粉,也穿女裝,符合喜好男色的官員們的審美要求,不少官員趨之若鹜。而僧侶們受到佛教清規戒律的約束,不能公然接近女色,於是在寺內學習禮儀的稚兒就成為了僧侶們泄欲的工具。
稚兒也分等級,皇家和貴族子弟出身的為“上稚兒”,不需擔當陪侍重任。“中稚兒”(會讀書、頭腦聰明辦事靈活的)和“下稚兒”(出身窮苦人家被賣進寺院的)則難免成為泄欲的工具。
稚兒一直持續存在到江戶時代。《秋夜長物語》和《稚兒物語》是當時最有名的描寫僧侶和稚兒間愛戀的文學作品。這類作品多以稚兒的死去結束。
進入戰國時代(1467~1568),大名、武士們奔波於“與女性無緣”的戰場上,此時他們往往有“小姓”,即隨從。除了跟在大名、地位高的武士身邊負責生活起居等雜務外,小姓往往還提供男色。這些小姓多出身下級武士家庭,對主公忠心耿耿,為其出生入死。這樣的男色甚至比女色更讓人覺得可貴,以至於豐臣秀吉在取得天下后開始遠離男色的行為,讓人覺得不齒。
歷史上著名武士與身邊的小姓們的故事數不勝數。最有名的小姓也許是森蘭丸。他13歲開始跟隨織田信長,被織田信長視為“三件寶物之一”,獲賜5萬石的領地。遺憾的是,他一直無暇享受,18歲那年,在“本能寺之變”中為信長力戰而死。
除了小姓,還有叫“小草履取”的,是戰國時代后期不少武士以“幫自己提草鞋”的名義,帶在身邊的十五六歲的美少年。叫法不同,但屬於換湯不換藥。
現代牛郎店的雛形
小姓和小草履取說到底是為了混口飯吃,稚兒則有不少被僧侶賣給老板、再賣給客人牟利的情況。而一開始就是賣身的、屬於現代牛郎起源的則是“陰間”。
“陰間”本義為舞台背后的(少年),指的是未登台的歌舞伎學徒。江戶時代(1603~1867),歌舞伎盛行,不少“游女”(歌妓、娼妓)看到了商機,也加入了歌舞伎表演的行列,表演賣身兩不誤。政府覺得“游女歌舞伎”敗壞社會風紀,1629年決定禁止一切歌舞伎表演。
歌舞伎演員們為了求得生存,開始讓年少貌美的“陰間”扮演女性角色,這叫“若眾歌舞伎”。但美少年們扮起女性搔首弄姿來,一樣是迷倒眾人。很多美少年十分敬業,他們以“看自己是否能扮得讓人分不清男女”的態度在演出間隙外出出賣色相,於是1652年“若眾歌舞伎”也被禁止。但與此同時,社會上出現了“陰間茶屋”,專門聘請美少年陪侍賣身,成為現代牛郎店的源頭。
“陰間”實在是太受歡迎了,於是京都、大阪一帶有人開始從小專門培養。讓他們從小注意飲食,保持纖細身段,語言動作優雅,不吃任何會造成體臭的食物……這樣的美少年專門接待男性,一般做到19歲,如果20多歲還接客,便被取笑為“大釜”(肛門的俗稱)了。但也有成年后接待貴族女子、寡婦的。
牛郎俱樂部的雛形是1965年成立的“Night東京”。當時經濟高速發展,又適逢東京奧運會的舉辦,家庭主婦手裡的錢也多了,她們很多人對流行舞產生了興趣,但是丈夫忙著賺錢,“想跳流行舞但是老公沒時間陪,所以找個陪跳舞的”,於是對男舞蹈教師的需求出現井噴。1971年,愛田武把握時勢,成立了專門陪女性開心的“愛俱樂部”,成為現代牛郎俱樂部的基礎。
隨著媒體的大量報道宣傳,牛郎成為各時尚雜志的主角,再加上《夜王》《王牌男公關》等許多影視劇作品的推波助瀾,牛郎產業極為火爆。
1個月掙200萬日元
東京新宿的歌舞伎町是日本有名的“東洋第一歡樂街”,這裡集中了200家牛郎俱樂部,供養著三四千名牛郎。牛郎們的巨幅廣告牌堂而皇之地貼在大樓上,根據每個月的營業額情況,排名經常變動,競爭激烈。
他們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討好女人,為女人提供各種服務。
牛郎俱樂部的顧客從18歲少女到花甲婦人都有。公司白領、事業有成或老公富有的中老年女性居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