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往於日本港口的“唐船”
長崎,地處日本的九州西北部,原本是個小漁村,16世紀70年代,這一帶被葡萄牙籍的耶穌會傳教士所看中,他們發現此處的地理條件極佳,遂將之開辟成商埠。此后,“商賈通殊域,繁華冠九州”,長崎逐漸取代了周圍的其他港口,成為九州一帶最為重要的日本對外通商貿易國際碼頭。
1603年(明萬歷三十一年),德川幕府建立,開始了日本歷史上的江戶時代。江戶時代日本實行鎖國政策,隻開放長崎一港。此后,長崎成為日本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雖然,德川幕府其時也通過薩摩藩所控制的琉球國與中國展開間接貿易,並在對馬和鬆前港口與朝鮮及俄羅斯有所交流,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日本正式的對外窗口隻有一個,那就是長崎。
日本九州一帶,很早就有中國商人的活動。晚明時擔任萬歷年間內閣首輔的朱國楨在其《涌幢小品》(1621年成書)中記載:“有劉鳳岐者言:自三十六年(1608年)至長崎島,明商不上二十人,今不及十年,且二三千人矣。”可見,德川幕府建立以后,明朝商人紛至沓來,人數愈益增多,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便已增至二三千人(華僑劉鳳岐,是一位在長崎活動的日方唐通事,即翻譯)。
對於明清時期往來於日本的中國商船船型,現藏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鬆浦史料資料館的《唐船之圖》可作為考証史料和說明。當時從中國前往日本進行商業貿易的船型,主要有南京船、寧波船、福建造南京出船、台灣船、廣東船、福建造廣東出船、廈門船、廣南船等,進出長崎港的還有歐洲荷蘭商人的荷蘭商船“阿蘭陀船”等。《唐船之圖》是1603∼1867年間日本江戶時期畫家繪制的前來日本長崎進行商業貿易的中國帆船,是由日本江戶時代長崎平戶鬆浦肥前守篤信,為答復德川吉宗對唐船(中國船)走私以及日本船與唐船的優劣所在的垂詢而專門聘請畫家繪制的。畫作“均以寫實的手法繪制而成,細致而合比例,且加文字說明”。每艘船都標注有詳細的尺寸,比例精確,工筆重彩繪制。學者研究推斷這些“唐船之圖”大約繪於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繪制者不詳。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鬆浦史料資料館收藏的《唐船之圖》,寬57厘米,長982厘米,藏青色紙裝裱,圖中共繪有12幅由中國和荷蘭遠航到日本長崎港的船圖。此圖明治時代繪本藏於長崎市立博物館,墨爾本國立美術館則收藏有江戶時代的摹制品。藏於該館的《外國船具圖》,寬27.8厘米,全長650厘米,共繪有16幅圖,是《唐船之圖》的附圖。《唐船之圖》所繪之船,對一般在吃水線以下看不見的部位也作了描繪和尺寸標示,具有造船工學意義。1971年英國李約瑟博士建議請日本大庭修教授專題匯集研究形成《平戶市鬆浦史料資料館藏唐船之圖——江戶時代的中國商船》專著,1972年結集出版。2013年9月,中國學者朱家俊遵照廈門集美大學教授陳延杭囑咐,拜訪日本大庭修先生,獲得翻譯該篇專著的許可,並將該篇專著翻譯成中文,由中國海洋出版社結集為《唐船圖考証·中國船·中國木帆船》,於2013年9月出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