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畫家筆下的東洋海絲貿易【4】

陳振杰

2017年06月09日08:28  來源:深圳晚報
 
原標題:日本畫家筆下的東洋海絲貿易

中國在長崎的“唐館”

明末清初,以長崎為中心的中日貿易仍持續發展。雖然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如實施遷海令,讓濱海各省的居民內遷。在這種背景下,前往長崎的中國商船數量一度急劇減少。不過,及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王朝收復台灣,海宇奠安,翌年便開放了海禁,鼓勵內地商船前往東洋通商貿易。此后,抵達長崎的商船成倍增長。這些中國商船履危涉險,將中國的圖書、生絲、砂糖、陶瓷、中藥和書畫古玩等輸往日本,並從東洋帶回了日本盛產的白銀、洋銅以及海參、鮑魚、海帶等。

《唐館圖蘭館圖繪卷》,為日本長崎著名畫家石崎融思繪畫。石崎融思(1768~1846年),相當於中國清代乾隆、嘉慶和道光年間的日本畫家。《唐館圖蘭館圖繪卷》原收藏於長崎縣立美術博物館,后經日本學者原田博二解說,由長崎文獻社出版。唐館,指從中國來日本進行貿易的中國商人所居住的館舍﹔蘭館,指從歐洲荷蘭來日本進行貿易的荷蘭商人所居住的館舍。在日本江戶時代,日本擔心本國資源外流和外來宗教文化進入,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日本對外開放的港口,隻留長崎一港,並隻允許中國的商船和荷蘭的商船進出長崎港進行貿易,還對中國商人和荷蘭商人進行強制性的監督管理居住,劃分為“唐館”和“蘭館”限制區域。

《唐館圖蘭館圖繪卷》,以寫實的繪畫手法,為我們保留了基本准確的明清時期中國商人和船員水手在海上絲綢之路上與國際貿易交流中的生活情景、形象。這在國內歷史文獻上是不多見的,也是我們當代人較少見到的歷史圖畫。這對深入了解研究古代中國人“走出去”開辟海上絲綢之路並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中國在長崎的“唐館”與世界東西方各國商人在廣州建立的“十三行”商館,都是我們研究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歷史的見証和考証研究史料。深圳晚報特約撰稿 陳振杰

(責編:劉戈、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