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的故事:幸存者與日俱減 趕在零之前

2017年07月26日10: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慰安婦”的故事:幸存者與日俱減 趕在零之前

導演郭柯的鏡頭一直在追趕時間:幾年前,他拍了一個“慰安婦”的故事,以《三十二》命名——當時全國僅有32位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幸存者。

海南的王志鳳、符美菊、李美金三位慰安婦老人在一起。

兩年后,這個數字減少到22。他把鏡頭對准了這22位慰安婦,片子取名《二十二》。

如今,這個數字減至9。他很清楚,這個數字最終會成為0。

22位老人極其珍貴的影像資料,被外人期待為“歷史的櫥窗”。可真正看到這部“沒有沖突”的片子,觀眾才恍悟,相比那段歷史的“暗”、“苦”,她們窮盡余生在尋找“明”、“甜”。相比宏大的“歷史”,有一種更宏大的主題:活著。

鏡頭裡的這22張“溝壑縱橫”的臉龐,像極了我們身邊的老人。

林愛蘭的腿抬不起來了,抗戰期間曾被強抓進日軍慰安所的她,如今瘦小的身子陷進了一張粉色的塑料椅子。海南農村,暴雨和艷陽不斷切換,這位慰安婦幸存者日復一日抬起“面條粗細”的胳膊,一點一點挪動椅子到門口。她收養的子女都大了,走遠了。

兩次被抓進日軍慰安所的李愛連把過去壓在了最深處。她會留意院子裡的野貓是否吃了飯,自言自語問小貓“你咋一個人來了呢?怎麼沒帶上你的孩子啊?”她不願提起那段“珍貴”的歷史,“17歲以后我再沒說過這些了”。

韓國老人毛銀梅似乎已經接受了遺忘。幼年流浪的她被騙到日本人在武漢開設的慰安所,在那裡度過了4年。70余年過去,住在湖北孝感農村的老人說一口流利的湖北方言,不太能看懂韓文了。在慰安所的4年像是被橡皮擦去了,她對著郭柯的鏡頭說:“我記得一點,不記得一點。”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