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禹王信仰 弘揚漢字文化【4】

——王敏教授談日本的大禹案例與漢字文化

2018年02月14日10:07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壞的時期,而大禹的影響力不減反增,由此益發証明文化心理驅動力之強。

最后,王敏教授設問:大禹是否真實存在?王敏教授作了肯定的回答,一是考古學上的依據,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夏朝是確實存在的,且証明了大禹之都,即古時所稱的陽城,即今天河南王城崗遺址一帶。另一個則是民俗學上的依據,即《山海經》所隱約顯示出來的,有可能在那麼久遠的時代,文明已經出現向外傳播的趨向,如同明代鄭和下西洋般,是否在文化心理上,也可以預設大禹下東洋之說呢?王敏教授謙稱自己並非這方面的專家,關於這個問題要留待科學來証明。但是從她自身情感出發,她願意相信大禹下東洋,這可能也可以作為漢字文化交流的一例佳話吧。

在講演結束之際,王敏教授又衍生出一個話題,就是大禹信仰和漢字文化,並非只是一個知識考古的話題,而有其現實的應用意義。當今東北亞局勢復雜,國家之間存在著誤會,毋庸諱言,誤會本就是“混成文化”的副產品,但是如果一直不澄清,那麼各文化之間隻能漸行漸遠。而漢字,作為聯結各國的紐帶,卻是可以為亞洲和平乃至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我們看到2007年,中日韓三國文化部長舉行高級別對話,簽署“南通宣言”,提倡加強文化交流,並於2012年啟動了三國文化古都交流事業,至2014年,三國會議正式宣布共同使用808個通用漢字的戰略決策。而王敏教授最新翻譯的《十國前政要論“全球公共倫理”》中,各國前政要一致認為能被全球公共接受的倫理“金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這,恰恰來源於漢字文化的經典代表——《論語》。這就意味著,從大禹信仰到全球公共倫理,都明白昭示了,漢字文化不僅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更有著現實的感召力,完全可以服務於“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構想和世界和平之道,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放下心中成見,共同親近這“漢字小精靈”呢?!(作者:中國政法大學陳煜教授)

(責編:許文金、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