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9日17:58 来源:北京晨报
“日本还没有走出黑船来袭时代对外部世界的猜疑心态。”访日学者周雨霏如是说。中国与日本有漫长的交往史,彼此熟悉,却又高度陌生。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可理解越深入,便越会感到彼此的差异。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视角,更细致的观察,更新的观点。 |
“日本还没有走出黑船来袭时代对外部世界的猜疑心态。”访日学者周雨霏如是说。
中国与日本有漫长的交往史,彼此熟悉,却又高度陌生。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可理解越深入,便越会感到彼此的差异。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视角,更细致的观察,更新的观点。
离周雨霏所在大学不远,到处是报摊,已经一年多了,每个报摊都铺满了批评中国的媒体,面对中国民间“抵制日货”的声音,一些日本专业的经济媒体竟分析道:中日贸易所占份额不大,不向中国出口,日本只会更好。
因为负气,所以幼稚,而这份幼稚的源头是什么?作为哲学学者,周雨霏的认识颇独特。
德国对日本看法很纠结
我是学德语的,在德国留学四年,后在珠海电视台做了几年记者,2010年来日本,目前在大阪大学研究魏玛时期德国、日本和民国的思想交流。
来之前对日本了解不多,以为日本很淡定,生活虽累但还算安逸,在德国,也接触过不少日本人,误以为他们的谦虚和客气是一种文化,蛮有异域神秘感。
当时德国对日本态度比较矛盾:一方面,对日本的社会和个人,德国民众普遍抱有好感;另一方面,对日本的历史观,德国媒体普遍持批判态度。
善于营造国际形象的日本人
为什么普通民众对日本有好感?因为日本善于营造国际形象。
日本作为唯一一个跻身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阵营中的亚洲国家,它为西方民众提供了对他者(Others)的正面形象,日本也极力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形象。
日本的官方、学界和民间非常普遍看法是“我们日本很不同”,从而引起人们对它的好奇心。康奈尔大学的日本学研究者酒井直树指出,这种自我认识实际上是“他者认识”的复制、重现和强化。
应该说,“日本不同”的塑造,实际上是一种传播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