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17:32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李亚芬,女,1988年赴日留学。自3年前起,李亚芬经常利用周末或放假期间与志愿者前往植树。 |
本期人物:
李亚芬,女,1988年赴日留学,在日本语学校学习一段时间日语之后考入东京大学,学习经济金融专业。2000年毕业后回国,进入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研究国际经济金融问题。3年前,李亚芬与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晨拓联鑫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廖理纯等人发起创立了内蒙古浑善达克绿化基地,并经常利用周末或放假期间与志愿者前往植树。
记者手记:
1988年去日本留学的李亚芬,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神户一所大学听到了日本著名治沙专家远山正瑛关于在中国沙漠地区义务植树绿化环境的演讲。以此为契机,她在结束留学生活回到北京后,在多次参加远山正瑛于内蒙古恩格贝地区开展的沙漠植树志愿者活动之后,并最终在3年前与企业家廖理纯等发起创建了内蒙古浑善达克绿化基地。她说,一名80多岁的日本老人都能跋山涉水来到中国的沙漠地区治沙植树,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做的更好呢?
采访实录:
在我来到约定地点,与李亚芬刚一见面,她就对我说“前些日子刚从绿化基地植树回来。这次国际友人比较多,有来中国留学的日本留学生,有在华工作的日本人,还有在北京的大学里从事教学工作的美国人以及印度人。”李亚芬说,这种志愿者活动效果非常好,既增进了友谊,又加深了了解。我们就是在这个话题中开始采访的。
■放弃铁饭碗赴日留学 打工挣学费历经艰辛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去日本留学的?当时中日两国间的交流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李亚芬:我是1988年去日本留学的。我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上海宝钢,当时正赶上新日铁的投资项目。新日铁对整个宝钢的投资力度非常大,管理流程全部是按照新日铁模型做的。我是在设计部门工作,经常去现场考察。有时候也去参观别的钢铁企业,因此很直观的就知道宝钢比别的企业好多了。当时除了在工厂内见到过日本专家之外,是很难看到其他日本人的。
记者: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去日本留学的?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怎样的?
李亚芬:当时感觉国内和国外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亲朋好友从国外带回来的很多东西国内都没有,再听朋友谈及在国外的见闻,就想亲自去看看国外到底怎么样。另外,当时我对国企文化也不是很认同,所以就决定了趁着年轻出国去看看。
记者:初到日本,您有什么感受?有没有发生过因两国文化风俗差异而让您感觉尴尬的事情呢?
李亚芬:刚到日本,感觉到处都很干净,技术很先进。尽管刚开始遇到了一些困难,但由于之前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所以自己也都是去努力克服。
当时,随着赴日中国人的增多,同时也因为部分中国人不遵守秩序,日本人开始对在日中国人产生了一种拒绝的心里。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找房子,听到最多的一个日语就是“だめ”(不行的意思)。后来朋友给介绍了一个住处,没有空调没有家具等任何东西,1个月1.5万日元。尽管很简陋,但能找到一个住的地方,就感觉心里踏实下来了,也觉得有了奔头。
等到住处确定下来后,我就开始去找打工的工作。刚开始去找工作的时候,对方没有直接回绝,而是让再打电话联系。由于自己不理解对方的意思,于是就一遍一遍的电话确认是否被雇用。后来才知道,日本人回绝人很委婉,如果直接回绝你可能感觉会很不礼貌。这点也许就是中日文化的差异之一吧。
日本著名治沙专家远山正瑛在1979年退休后,开始了在中国的沙漠治理计划。之后在他的号召下,有10000多日本友人到内蒙古恩格贝地区搞绿化。远山正瑛坚持在中国沙漠地区植树造林20多年,直到2004年2月27日因病不幸去世,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