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9日09:58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位于群马县的“富冈制丝厂及制丝产业遗产群”有望六月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人民网东京4月29日电 据日本群马县地方报纸《上毛新闻》报道,26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知日本政府,位于群马县的“富冈制丝厂及制丝产业遗产群”符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条件。
据悉,6月15日至25日在卡塔尔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正式决定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一旦正式宣布申遗成功,群马县“富冈制丝厂及制丝产业遗产群”将开创日本近代产业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先例,这也将有力促进群马县的旅游产业。
据介绍,通过审查推荐书和实地考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群马县的上述候选之地在养蚕与缫丝方面的技术创新为人类大量生产高品质的生丝做出了贡献,经过养蚕和缫丝的国际交流,促进了世界丝绸产业的发展与大众普及。
列入申遗范围核心部分是位于富冈市的“富冈制丝厂”,外围则由田岛弥平旧宅(伊势崎市)、高山社遗(藤冈市)、荒船风穴(下仁田町)三处组成的“制丝产业遗产群”相关遗址构成本次申遗的“副中心”。
◆古迹链接
富冈制丝厂
明治5年(1872年),由明治政府设立的国营机械缫丝场。
民营化后,也继续沿袭缫丝行当,长期致力于最前端缫丝技术的开发,最终将日本的养蚕与缫丝行业发展成世界一流的水平。
这家缫丝厂与田岛家、荒船风穴、高山社等联手合作,在群马县开发和普及蚕的优良品种。
该处建筑融合日本本土与西洋舶来品的建筑艺术,长度超过100米的木结构砖制蚕茧仓库和缫丝场等工厂建筑仍保留着创业时期的原始风貌。
田岛弥平旧宅
1863年所建的主建筑兼养蚕室,由重视通风的养蚕法“清凉育”集大成者、当时日本养蚕家田岛弥平所建。
正面宽度约25米、深约9米的2层瓦房建筑,首次在屋顶安装通风用的“天窗”(即日语中的“越屋根”,日本式小屋顶,通风性能出众)。
为了普及“清凉育”养藏之法,田岛弥平通过撰写的《养蚕新论》《续?养蚕新论》向日本各地普及这样的养蚕建筑结构,这里也就成了日本近代养蚕农家的原型母体。
高山社迹
明治16年(1883年),当时日本养蚕行业的领军人物高山长五郎独创了一种名为“清温育”的养蚕技术,能使通风和温度管理达到有机结合。
1884年,因地制宜在当地建立了一所向全日本乃至世界传播养蚕技术的教育机构“高山社”,成为当时日本养蚕技术的一大重镇,“清温育”养蚕技法也逐渐成为日本的标准。
1891年所建的中心建筑兼蚕室成为最适合和最能体现“清温育”养蚕之法的建筑所在,众多学徒慕名而来在此学技。
荒船风穴
明治38年(1905年)到大正3年(1914年)所建。
利用从岩石缝隙刮起来的冷风来贮藏蚕种(蚕卵)的一种设施,充分利用冷藏技术,增加了当时颇受条件限制的养蚕次数,最终突破一年只能养一次的限制,实现一年可养蚕多次。
这里有3座风洞(风穴,即风洞的意思),储藏能力创日本最大规模,客户遍全日本40个地方省份及朝鲜半岛。(刘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