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4日14:42 來源:東方網
,打造民族品牌,才是遏制消費外流的根本之策。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大國”,缺少自己的民族品牌,令人尷尬﹔而缺少奢民族品牌的大國,卻成為全球消費外流第一大國,這種反差是對中國民族產業的極大諷刺。 |
一個價值5000元人民幣的日本小學生書包近日在網上受到追捧。據稱兼帶掃貨目的的赴日游客,甚至將目標由馬桶蓋轉向了書包。晨報記者22日連線了孩子在日本讀小學一年級的中國媽媽梁女士,她表示,這個書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8月23日《新聞晨報》)
剛搶完日本馬桶蓋,又去搶日本書包,一些國內消費者對日本貨的過度追捧,令人咋舌。花5000元錢,給讀小學的孩子買一個書包,這也太奢侈了,小孩背得起嗎?再者,這日本書包,除了“顏值”比較高,其實並無特別之處,而且不適合中國孩子使用,可以說是“水土不服”,中看不中用。如此看來,一些消費者瘋搶日本書包,源於對日貨的盲目崇拜。
當然,筆者反對瘋搶日本書包,並非意味著抵制日貨。事實上,絕對抵制日貨,是辦不到的,也是行不通的。在中國,日貨不僅限於汽車和電器,還有難以估量的鋼鐵、纖維等日本的大宗出口產品,鑄進了無數的中國建筑之中﹔可以說,日本制品在中國無處不在。再者,日本制造的醫療器械,幾乎是每一家中國醫院的必備品。因此,從日本對中國政府開發援助(ODA)層面來看,一個絕對的日貨抵制者,將無法使用京九鐵路、北京地鐵和首都國際機場等公共交通設施。
然而,不抵制日貨,並不代表可以瘋搶日貨。必須承認,一些國人跑到日本搶馬桶蓋、襪子、書包等,首先是消費心態出現了偏差,存在“崇洋媚外”心理,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以至於,一些消費者赴日本搶回國產馬桶蓋,還樂不可支。再者,“中國制造”在許多方面,確實技不如人。比如,中國堪稱“衣被天下”,卻缺少紡織品品牌,導致一些消費者舍近求遠,去日本“搶襪子”等紡織品品牌,令“衣被天下”蒙羞。
可見,若想遏制瘋搶日貨現象,首先應正確引導消費,培植積極健康的消費文化。國人消費,不單是取決於年齡和收入,而是取決於“消費心理”。國人消費的根基,在於“消費文化”,而不單是產品本身。在中國,更多的消費品是用於禮儀和社交,其最大的市場消費力就來自於社交心理,這恰恰也讓很多人在境外購物和在境內購物有著不同的消費心理。因此,要引導國內的消費者,摒棄“消費洋品牌就是時尚”的狹隘消費觀,為國人名正言順地消費國產品牌,營造寬鬆和諧的文化環境。
特別是,日本書包,背不動民族品牌。換言之,打造民族品牌,才是遏制消費外流的根本之策。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大國”,缺少自己的民族品牌,令人尷尬﹔而缺少奢民族品牌的大國,卻成為全球消費外流第一大國,這種反差是對中國民族產業的極大諷刺。國產品牌的奇缺,也正是消費外流的症結所在。因此,要傾力打造民族品牌,逐步實現“制造大國”向“品牌大國”的質變,增強國產品牌的吸引力與公信力,讓國人“近水樓台先得月”,不再舍近求遠,在家裡盡情消費國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