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15:07 來源:羊城晚報
日本的醫院,無論是私人的還是公立的,對於就診者提出的任何問題,醫護人員是不能無視的,一定要作詳細解答,直到患者明白,想草草打發,那行不通。 |
我兒子在五歲換牙時,發現了口腔裡有兩顆多余的上門牙,一顆長出來了,另一顆是倒生在上顎裡不長出來,必須通過手術挖出來。
兒童長出多余的牙是常見的現象,治療方法並不復雜。
去醫院看醫生后,醫生建議我們不急著做手術,五歲小孩還太小,如果一定要在此時動手術,隻能選擇全身麻醉,他建議等小孩上小學后才來做手術,那時可選擇局部麻醉,並解釋說,局麻有兩個好處:一是對身體傷害較省,二是可以不住院(全麻是要住院三天)。
在日本,從幼稚園到小學,對兒童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身份轉變,醫生的意思是利用兒童這個心理轉變而帶來的精神力量,以局部麻醉的方式來完成手術。見醫生講得在理,我們馬上答應下來。
兒子進小學后,我們再次去了醫院,准備手術。醫生先向我們解釋了手術的內容。手術其實很簡單,隻要30分鐘,割開上顎連挖帶拔把多余的牙齒弄出來就行,但不能傷到其他地方的組織或神經。
見我們還是有些緊張,醫生特地安慰我們,隻要孩子承受不了,隨時可以在手術過程中改成全麻。醫生是當著我們和孩子的面來講這些話的,讓孩子聽著理解著,一點不欺騙小孩半句。末了,醫生還叫我全程陪伴,鼓勵和安慰孩子。
手術在一星期后進行,這段時間,六歲的兒子精神壓力非常大,想起這事就哭一次。
終於到了手術這一天。見到孩子來了,醫生和顏悅色地和他聊起來,把手術的內容向孩子又解釋了一遍。說要先要打麻藥,手術過程不會感到疼的,還向孩子保証說,隻要他說挺不住了,就一定會停下來,換成全麻。
兒子上了手術台,開始時是躺著不動的,可當手術馬上就要開始的那一刻,他突然說再等一下,坐了起來。醫生放下手上的器械說,好,那就等一下,並問兒子等多長時間?兒子說等三分鐘。醫生說好,那就等三分鐘。
兒子坐在手術台上,醫生和護士站在一旁,大家不干別的,既不說話也不離開,安靜地看著鐘。其實三分鐘如果啥事不做干等著,特別在手術室這種場合,也是很漫長的。過了一會,兒子就不耐煩了,說開始吧。醫生說還沒到時間呢,還差30秒,就繼續又等了30秒。
這三分鐘,醫生徹底獲取了兒子的信賴。
打麻藥時,醫生又向兒子解釋說,藥水打入時會脹痛,不過時間很短,就一秒鐘,就像這樣:1-2-1就結束了,忍得住吧?兒子說再短一些,醫生說,好,1-2-就結束。兒子說能不能再短一些,醫生說好吧,1-2就結束。這時,兒子已完全放鬆了,醫生開始打麻藥。
手術本來就不難,30分鐘一到,就順利結束。說實在,六歲的小孩能接受這樣的手術,還一直張大的嘴巴,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雖然開始有東西撐著嘴巴,但后來兒子覺得還是去掉的舒服些,就拿出來了,兒子一直很清醒,始終配合著。
再說一件自己的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