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08:47 來源:文匯報
據瑞典皇家學院官網數據顯示,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有210位提名候選人,36位首次獲提名。其中,村上春樹恐怕是國內讀者最為熟知的一位。 |
據瑞典皇家學院官網數據顯示,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有210位提名候選人,36位首次獲提名。其中,村上春樹恐怕是國內讀者最為熟知的一位。他連續6年入圍、並穩居賠率榜高位,其小說也是本本暢銷,卻逃不出“年年領跑、次次陪跑”的怪圈,村上與諾獎屢屢失之交臂究竟為哪般?
文學獎評委究竟“好哪一口”?
諾貝爾文學獎究竟“好哪一口”?獲獎名單每新添一位作家,都會激發讀者及文學評論家對於諾獎價值判斷“風向標”的揣摩。縱觀歷年頒獎詞,倒是能從中提煉出幾個高頻詞匯—理想主義、人道主義、藝術激情、良知與自由、人類文明等。
村上春樹風格普遍被認為深受歐美作家影響,基調輕盈。致力於日本文化研究的學者姜建強認為,其作品“缺少對日本現實的關照,缺乏對現實日本的熱情。好像日本發生的一切與他無關。他還是用自己的方式編織著多崎作、田中卡夫卡……”
村上作品的中文譯者之一施小煒,曾用“關懷人類,慰藉心靈,緩解無聊”來形容村上,“總體而言,他的作品應當被視為是契合優秀文學標准的”。文學評論家白燁則認為,相比影響力,諾獎更看重作品的文學性,“村上的作品流行性較強,但與純文學寫作還有一定區別”。
村上自己也曾直言,大多數日本書評人和作家都不喜歡他。“我就像永遠的丑小鴨,絕對變不了天鵝。”
嗅不到泥土和血腥的氣息?
村上春樹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此后 《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小說屢創圖書銷售紀錄,引發“村上現象”。在諾獎這個學院派氣息濃厚的話題下,村上堪稱最具流行文化色彩的面孔—不只是因為驚人的銷量數字,更因他本人就是流行文化的忠實擁躉。他跑馬拉鬆、讀美國驚悚小說、對爵士樂如數家珍。
施小煒曾為村上鳴不平:“好作品與暢銷,應該互不矛盾。”但對於這位新作每每掀起搶購狂潮的超級暢銷書作家,文學界卻多持保留態度。東京大學前校長蓮實重彥曾經點出村上小說的死穴:將小說作為容器,將語言作為裝置,將人物作為符號,將讀者作為消費群。“嗅不到泥土和血腥的氣息。”
流行與深度,看起來水火難相容。不過,莫言2012年獲諾獎后曾在採訪中談及,“村上作品中有很多我欣賞的東西,他書中的現代性、與年輕人貼得很近的這種素質,是我的作品所不具備的,所以我很敬重他”。
差的只是一點點運氣?
當然,撇開文學本身,也有一些偶發因素。按照諾獎“文學地緣”的常規原則,2012年頒給了中國作家莫言,近幾年內諾獎再度“花落”亞洲作家的幾率較小。況且,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都曾折桂,考慮到諾獎一貫“照顧全世界多個民族”的慣性,日本作家再次勝出的希望也變得渺茫。不過,正是在對村上能否獲獎的一波波熱議和猜測中,他的作品反而被傳播得更廣。 本報記者 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