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5日14:11
APEC假期去哪兒玩耍?這兩天,北京的小伙伴們正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出游的事兒。今年夏天,一位人民日報社的美女主編一個人帶著4歲多的兒子,去日本來了次“媽媽去哪兒”。通過這位美女主編的日本游記,或許會領悟到不一樣的旅行意義。 |
再來看幾段問路的遭遇。
因為沒開數據漫游,也沒下載離線地圖,我沒法靠手機導航。但在日本7天,在公交、地鐵、新干線的頻繁倒換中,居然一次也沒迷路。這要歸功於當地人的熱情。
日本人的英語果然如傳說的那麼差,即使是年輕人,能說出完整句子的已算水平不錯,大部分人隻能蹦一些單詞。他們不能清晰表達時,就用其他方式給予幫助。
在東京地鐵中央站,我們要換乘JR新干線去京都,一個姑娘索性把我們一直送到進站口,交給工作人員之后才走。
出了JR京都站,我們要去找賓館,其實距離很近,一個行色匆匆的姑娘被我們攔住,但她也搞不清地方,她示意我們別急,掏出自己的iPad研究地圖,直到找出明確的方向。
我一個人拉著兒子第一次在京都坐公交,搞不清是往左走、還是往右走100米才是車站,被攔住的小伙子急得擺手讓我原地wait,我眼瞅著他飛奔過馬路,一直跑到站牌那裡看清楚,又氣喘吁吁地跑回來,陪著我一直走到車站,才放心離開。
從清水寺去花見小路,大概有1公裡的路,原本准備帶娃散步過去,沒想到岔路口太多,被我攔住的一對中年夫婦,估計也是外地來京都旅游的日本人,見沒法幫到我,一個勁點頭道歉,仿佛這是他們的錯。后來先生跑到旁邊的店裡,找了一位當地老板來幫我,才sorry著離開。
在迪斯尼排隊,兒子不小心碰到前面的姐姐,我趕緊道歉,小姑娘看看他,笑著抓起一大把自己的爆米花,塞進他的爆米花桶裡,那一刻,小家伙的眼睛亮了一下。
在京都的街頭問路,路過的一個老人看見兒子好玩,突然把一個小玩具塞到他手裡,我推辭了一下,趕緊道謝,老人笑瞇瞇地離開,那一刻,小家伙的眼睛又亮了一下。
不用再敘述太多,或許一個旅游者的眼界是片面的,但問題恰恰就在這裡:一個人在外國外地的偶爾遭遇,往往就能影響到他對彼國彼民的印象,所以,所有的旅游者都是片面的。而我們的旅游環境,我們在景區裡晃悠的那些商販、黑導游,我們的市民在街頭對待問路者的態度,就共同構筑了別人眼中的“中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