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11日13:38 來源:解放軍報
今天,當我們邁進21世紀,在世界歷史發展的全球視野下,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審視這場發生在70年前的偉大而驚心動魄的戰爭時,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抗日戰爭不僅是中華民族自身獨立與解放之戰,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幫助蘇聯避免兩線作戰
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正如斯大林所希望的那樣,已被中國人民“緊緊捆住”,無力發動侵蘇戰爭
日本軍國主義把蘇聯視作“絕對的敵人”,一直夢寐以求北進攻擊蘇聯。早在1933年,日軍參謀本部就制訂了對蘇作戰年度計劃。但一方面因蘇軍在遠東地區戒備森嚴,另一方面,也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在東北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使日軍如芒在背,打亂了日軍的計劃。
1936年11月25日,德日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公開把矛頭指向蘇聯。1938年7月29日,日本挑起張鼓峰事件,對蘇聯進行試探性進攻,但因受到中國抗戰的牽制,無法抽調兵力進行增援而告失敗。1939年5月11日,日本又向蘇聯挑起諾門罕事件,結果也因其94%以上的陸軍被牢牢地拖住在中國戰場而不得不向蘇聯乞和。
當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后,希特勒曾一再催促日本履行德、意、日軍事同盟條約,出兵遠東,協同德國夾擊蘇聯。日本統治集團內部也有不少人主張利用這一“天賜良機”對蘇開戰。同年7月,日軍還進行了“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把關東軍的人數從30萬增至70萬人准備實行“北進”。但是,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正如斯大林所希望的那樣,已被中國人民“緊緊捆住”,無力發動侵蘇戰爭。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也承認:“日本現在中國使用兵力很大,實際上(對蘇開戰)辦不到。”
日本軍國主義為了侵華戰爭的需要,不得不抽調大量關東軍去對付中國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使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兵力與蘇聯遠東兵力相比始終處於劣勢。因此,即使在德軍進逼莫斯科城下,蘇聯處於嚴重危急的時刻,日本也不敢貿然向蘇聯進攻。當時蘇軍統帥部充分利用這一形勢,大膽作出決定,將遠東的精銳兵力不斷抽調到西線。這些調動加強了西線蘇軍的力量,為斯大林格勒等重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整個蘇德戰爭過程中,蘇聯把東部作為鞏固的后方基地,並在這裡組訓戰略預備隊,源源不斷地投入蘇聯反擊德國法西斯的戰場,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抗日戰爭拖住了大量日本陸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