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1日10:12 來源:錢江晚報
我前后去過兩次日本,目的地都是東京,雖然關於這裡將發生大地震的預測一直有,但自從1923年的東京大地震之后,東京沒再遭遇過破壞性的大地震。 第一次是在2008年。當時住的公寓樓很新,各種設施都很好。入住第一天,公寓的管理人員向我們介紹了公寓的安全措施,包括緊急通道、防火設備等。 |
我前后去過兩次日本,目的地都是東京,雖然關於這裡將發生大地震的預測一直有,但自從1923年的東京大地震之后,東京沒再遭遇過破壞性的大地震。
第一次是在2008年。當時住的公寓樓很新,各種設施都很好。入住第一天,公寓的管理人員向我們介紹了公寓的安全措施,包括緊急通道、防火設備等。
我的陽台,是逃生口的位置。從外觀看,像一個地窖,裡面藏著一架梯——當年有同學好奇打開看過,結果沒法收回去,隻好叫管理員來處理。因為承擔了這麼重要的角色,所以,陽台兩側的建筑材料,不是水泥磚頭,而是可以一腳踢開的擋板,上面有提醒:請勿在此堆放物品。
這棟公寓樓大概有13層,地震發生時,住在10層以上的女同學們都很害怕。有人說日本建筑地基下面有彈簧,后來查資料才知道,的確有彈簧地基,彈簧可以抵消地震,讓震動減輕。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就對建筑的抗震等級有嚴格的規定。
到日本后不久,日語老師就帶我們去了防災館。防災館是日本消防廳的一處設施,向市民免費提供包括提供地震、火災、急救等體驗。
我們當時主要體驗了地震,包括一段3D電影和模擬地震室。在模擬地震室裡,可以體驗不同等級的地震、學習地震發生時如何逃生。
當時的場景是這樣的,我們坐在廚房裡,燃氣爐上正燒著水。突然,地震來了,震級很大,已經達到沒法坐在椅子上的程度,我們每個人都躲到了桌子底下。
等到晃得不那麼厲害時,靠近燃氣爐的人,離開桌子,起身把燃氣爐關掉,避免引發火災,同時把水壺從燃氣爐上拿下﹔靠近門的那位,馬上打開門。為了方便所有人逃生,要確保門始終處於打開的狀態。
2011年第二次去日本,住的公寓有些年頭了,陽台沒有逃生口,書架、櫃子也沒有固定——日本超市有很多固定家具的工具出售,防止地震的時候家具、家電倒下來砸傷人。
3·11地震發生時,我正好也在日本,當時看到新聞報道,東京就有不少家庭電視機掉下來砸壞了。
不知道為什麼,晚上或者早上醒來時感覺到地震的時候比較多,但大家都比較淡定,搖完了,繼續睡。3·11地震發生在下午,大白天,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電線杆和樓房在眼前晃動。
地震發生時,還沒到放學的時間,聽到周圍有家長接到電話,讓媽媽去學校接孩子。沒過多久,路上就能看到小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回家,每個人頭上都戴著防護罩,形狀有點像咱們這裡小孩子的披風,上面尖尖的,一直垂到肩膀的位置。
有朋友正好在地鐵站,沒經歷過這麼大的地震,一時也不知該往哪兒走,但看到周圍日本人都走向站內的大柱子,他心想,日本人訓練有素,跟著他們總沒錯。
第一晚,其他國家的留學生都陸續去超市買水和干糧,中國人比較淡定,一直在看電視,余震不斷,新聞上不斷跳出某地發生地震的字幕,這種播報,平常也是這麼做的,電視畫片上經常跳出這樣一排字幕。
當時,隔壁一個研究中心的學長請我們去他們的研究室“避難”,那是個相當高大上的地方,預警系統會告訴你地震波將在幾秒之后到達,趕緊戴上頭盔。戴了幾次之后,我就放棄了,因為據說這個建筑本身就可以抗10級地震,戴頭盔似乎沒什麼必要。
4月份學校開學之后,余震依然不斷。上課的時候,手機陸續響起,是氣象局發來的地震速報,“某地發生地震,預測東京都內將達到4級”之類的,隨后就會經歷一陣短暫的搖晃。(日本沒有地震局,地震信息是由氣象廳發布,而防災害及地震逃生訓練是由消防部門來協助完成的。)(本報記者 丁?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