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05日08:15 來源:新京報
日韓藝術在市場上的火熱有增無減。近日,蘇富比宣布將於2015年香港秋拍中呈現“圓·學——吉原治良珍藏”,這是市場上首個吉原治良作品的專場拍賣,也讓近兩年來市場對日本具體派和韓國抽象藝術的關注持續升溫。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行緣何在香港拍場紛紛聚焦日韓藝術?曾經被視為座上客的中國當代藝術又為何相應地出現了邊緣化態勢?藝術評論家顧振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日韓藝術近幾年的追捧與其學術上的認可有關,也與之前的市場低估有關。而關於中國當代藝術被邊緣化的趨勢或許也要回歸到中國當代藝術自身的存在問題上去。 |
吉原治良(1905-1972)
生於日本大阪,1954年成立了前衛藝術組織“具體藝術協會”,在協會的18年歷史中,領導具體派在戰后全球藝術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55年,吉原治良便領導成員發表與協會同名的刊物,期望與西方展開藝術交流。1956年,吉原治良發表《具體藝術宣言》,定義精神、身體與事物在創新藝術中的聯系與互動。作為一位實驗主義者,他矢志對戰后藝壇做出革命性的改變,致力於將具體派帶到國際藝術舞台,並將其定位為前衛藝術的“國際交流平台”。
作為具體派一員,吉原治良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創造出一個歷久不衰的符號——圓,成為他在戰后抽象藝壇的重要成就。該系列創作中,吉原治良在紅色、白色或黑色的單色背景上,畫上富有書法效果的大圓圈——其靈感來自禪意書法,同時令人聯想到西方的幾何抽象藝術,以及美國藝術家波洛克的行動繪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