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31日10:13 來源:北京青年報
二戰結束前被留在中國的日本遺孤有2800余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在上世紀80年代踏上尋親之路,陸續回到日本。然而,回到祖國的他們,多數人沒有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於是, 他們把中國的生活復制到日本,幾十年過去了,他們依然保留著過春節的習慣,在除夕和家人朋友團聚…… |
他們的舞蹈和中國中老年人的廣場舞類似,隻不過是在室內進行,搭配著《最炫民族風》等音樂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鳳凰傳奇我知道,不錯,我們還想練小蘋果,但是太快了,有點難。”木村成彥說。
在東京的遺孤現在少說也有幾百人,除了木村成彥組織的活動中心外,比較著名的還有位於台東區的日中友好之會。今年7月,日中友好之會的成員來到中國東北祭拜養父母,引起了國內輿論的巨大關注。在日中友好之會,除了教授日語、漢語等語言及電腦技術之外,每天還有乒乓球、音樂、舞蹈、樂器、戲曲、太極拳等各類活動。
“有這個組織,也是為了能讓大家的晚年生活更充實一些。”今年70歲的河村忠志剛剛擔任這個團體的副理事長。在來日本之前,他曾在沈陽水泵廠當辦公室主任,“雖然‘文革’時有很多遺孤受到沖擊,影響了思想感情,但我一直過得很順利,上學時基本沒有人知道我的身份,工作后也沒有受到過任何歧視。”為了工作,直到2000年快退休時,考慮到子女希望到日本發展,他才回到了日本。
55歲回到日本的他隻會基本的日語,平時主要在遺孤的圈子裡活動,“我也挺忙的,平時還得幫忙接送孩子。”在日本,老人們是不給看孫子的,“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還是中國的。”河村忠志坦言。
二
中年方知自己身世
最初沒想要回日本
現在活躍在日中友好協會、日本華人書道會的木村成彥,在年輕時也許從未想過自己會在日本度過后半生。直到1974年,29歲的他才第一次被明確地告知“你是日本人”。
那時,中日邦交剛剛正常化,木村成彥還是敦化林業局基建科的張學彥。一天休息的時候,他的老鄰居突然說:“你也不找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我們都知道,你是日本人,是抱來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