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08日14:05 來源:新華社
神戶是日本著名港口城市,也是華僑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之一。神戶港附近的南京街已有130多年歷史,與橫濱中華街、長崎新地中華街一起,並稱為日本三大中華街。 |
神戶港附近的南京街(資料圖片)
新華社大阪2月7日電:神戶是日本著名港口城市,也是華僑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之一。神戶港附近的南京街已有130多年歷史,與橫濱中華街、長崎新地中華街一起,並稱為日本三大中華街。
這裡上百家中餐館和雜貨店鱗次櫛比,古色古香的建筑、小巧玲瓏的店鋪,已成為充滿中國情調的旅游觀光區。談起這條百年老街,神戶華僑總會會長鮑悅初認為,南京街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繁榮和輝煌,得益於20多年前開始的富含中華文化元素的“春節祭”。
鮑悅初是生在日本、長在日本的第三代華僑。他是頗具規模的中華料理食材批發企業廣記商行的董事長。出生於1952年的鮑悅初年過六旬,看上去依然年輕。日前,他在商行辦公室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鮑悅初回憶說,兒時他家就在南京街。那時日本經濟剛開始從二戰結束后的蕭條中復蘇。神戶港有很多外國商船停靠,外國船員也很多,聚居著很多中國人的南京街開了很多以外國人為服務對象的酒吧。早上去上學時,經常能看到外國人醉臥街頭。南京街也因此有了不好的名聲。一些日本同學的家長告誡自己的孩子:“南京街又臟又危險,不要去那裡。”隨著時代變遷,原來停靠神戶港的商船逐漸被滿載集裝箱的大貨輪代替,上岸的船員人數也大幅減少,以外國人為服務對象的酒吧難以為繼,南京街逐漸蕭條。
鮑悅初說,為了改變頹勢,在南京街做生意的華僑華人創立了南京街商店街振興組合。他的父親曾擔任振興組合副理事長。適逢神戶市將南京街重建列入城市建設規劃中,經過幾年改造重建,原來狹窄的南京街小道開始變寬,街道上不僅增添了中國人喜歡的紅、藍、黃、綠、金等色調,在多個入口處還豎起牌樓,從而逐漸顯出了中華街風貌。自1987年起,南京街開始舉辦“春節祭”,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到此感受濃郁的中國特色。
從前,南京街的華僑華人大都按照家鄉不同風俗慶祝春節,沒有統一活動。創辦“春節祭”后,南京街道旁建筑開始高挂喜慶的紅燈籠和彩條,街心小廣場開始推出表演項目。隨著觀眾增加,南京街開始熱鬧起來,其中大部分來訪者是日本人。近30年來,除去昭和天皇去世和發生阪神淡路大地震那兩年,南京街“春節祭”每年舉行一次,並已成為南京街最大的年度盛典。1997年,南京街“春節祭”被列為神戶地區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
近年來,“春節祭”的內容不斷變化、豐富。剛開始時,隻有舞獅、歌唱等,如今,到訪者不僅能看到傳統的舞獅、舞龍,還能欣賞到中國地方戲“變臉”、精彩的雜技、民樂演奏、中國民族舞蹈等。身著中國古裝、在南京街游行的“中國歷史人物”隊伍也能讓人“再見到”包括楊貴妃在內的中國各朝歷史人物。
鮑悅初說,參加演出者除了新老華僑外,還有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日本學生,以及從中國邀請來的文藝團體。春節期間,南京街熱鬧異常,人流如潮,街心小廣場常常被圍得水泄不通,需要專門人員疏導交通。“春節祭”期間,每天到訪南京街的客人不下3萬人,其中大部分是日本客人。除了欣賞中國特色的表演,品嘗南京街中國料理的各種美食也是訪客必修的功課。
據介紹,神戶華僑總會雖然不直接舉辦“春節祭”活動,但每年都會大力協助此項活動,華僑總會的民樂隊、舞蹈隊等都是活動參與者。10年前,鮑悅初本人還擔任過“春節祭”執行委員長。
回憶那時的情景,鮑悅初說,舉辦這麼大型的活動相當不易:20多人提前幾個月就要開始策劃等准備工作。另外,“春節祭”活動往往得到日本地方政府支持。兵庫縣知事、神戶市市長等都曾參加過“春節祭”開幕儀式。
“‘春節祭’為南京街這一日本第二大中華街帶來了勃勃生機,已成了南京街的‘符號’和‘標簽’,”鮑悅初驕傲地說。(記者 馬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