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1日15:49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日本民眾自己往往舍棄一切可有可無的東西,隻保留最少數量的生活用品。他們的理念是用最少的物品獲得最大的幸福,並打出了“我們不再需要物品”的口號。 |
佐佐木典士的房間以前非常亂
“斷舍離”后,他的房間整潔多了。
日本商品以其良好的質量和精致的外觀受到了各國游客的青睞。很多人到了日本后,根本不考慮自己是否用得上,只是一味購買,從家用電器到服裝,再到各種化妝品、藥品,很多日本人戲稱,這些外國游客成了日本的“錢包”。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民眾自己往往舍棄一切可有可無的東西,隻保留最少數量的生活用品。他們的理念是用最少的物品獲得最大的幸福,並打出了“我們不再需要物品”的口號。
《生命時報》記者採訪了解到,早在幾十年前,日本人也經歷過“買買買”的生活,很多人說,自己家裡被各種物品包圍才有“安全感和踏實感”,就像冰箱總是塞滿食物的狀態才令人最放心一樣。
后來,日本經過幾次經濟危機,很多人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一位名叫近藤麻理惠的姑娘提出了“房間整理術”,倡導人們通過整理房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令生活環境變得更有條理,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再整潔的房間,如果不斷有新的物品進來,也會顯得雜亂無章。為此,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及佐佐木典士的“極簡主義”生活觀念號召民眾放棄一些物品,給房間和自己的生活“減負”。
據悉,“斷舍離”強調,人們處理不要了的物品時,必須干脆利落地和它們“了斷”,然后運用極簡主義的思維,隻保留“必要最小限度”的東西。比如,臥室內僅有一張床、一張桌。其他諸如書籍、衣物、生活用品等都通過各種方法處理掉。同時,山下英子和佐佐木還號召大家對物質的需求克制在小范圍內,不買或者少買東西,避免沖動消費后帶來的負罪感及物質浪費,讓生活環境和人生都簡單起來,這樣才能省出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現在,記者到日本朋友家中做客時,都會發現,他們的房間整潔、寬敞,甚至有些空曠,很多人也表示,自己克制住了購買欲后,發現人生不再有那麼多處理物品的煩惱,變得更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