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5日08:20 来源:新京报
4月25日,吉林省档案馆公布了89件日军侵华战争期间遗留的档案,涉及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关东宪兵队向731“特别移送”、奴役劳工、日军暴行、对中国东北实施移民侵略、镇压东北抗日联军、审讯和虐待英美战俘等内容。 |
4月30日,吉林省档案馆库房内,赵玉洁展示一册档案,库房内恒温恒湿,每天都会有例行的安全检查。(新京报记者 卢美慧 摄)
■ 对话人物
赵玉洁
49岁,吉林省档案馆研究馆员,参加工作24年,是吉林省档案馆最早的日语专业人员之一,全面参与了侵华日军档案的收集、整理、翻译、研究工作。
■ 对话动机
4月25日,吉林省档案馆公布了89件日军侵华战争期间遗留的档案,涉及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关东宪兵队向731“特别移送”、奴役劳工、日军暴行、对中国东北实施移民侵略、镇压东北抗日联军、审讯和虐待英美战俘等内容。
从1953年11月发现这批档案,到今天其中的89件公之于众。档案馆的几代人对这批90%用古日文写就的,经历焚烧、水浸、深埋的档案修复、整理。日军曾大范围建立慰安所、强征慰安妇的数据支撑;伪满中央银行电话记录涉及国家行为的“采购慰安妇资金”,这些史实在61年后得以“发声”。
公布
100000:89
新京报:档案公布期间,很多人都会提到“冰山一角”,这次公布的数据,和馆藏资料总量的比例是怎样的?
赵玉洁:现存于吉林省档案馆内的日本侵华档案共有10万多卷(件),这次公布档案是89件,10万比89,公布的这个数字真是冰山一角。
新京报:10万多卷馆藏资料,为什么会想到率先公布这89件档案?
赵玉洁:研究有先后,这89件是现阶段整理出的,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明日军罪行的档案资料。
新京报:本次公布的档案分了不同的主题,是源于哪些考量?
赵玉洁:2012年8月开始,馆内组织人力对这些档案系统翻译、解读,专门成立了南京大屠杀、“慰安妇”、“731”部队及强征劳工等14个课题组。经过20个月的攻坚战,才有了本次的公布。
新京报:网上有声音说,公布得太少了,而且时间过去这么久,公布得太迟了?
赵玉洁:是啊,网友很关注,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我们整个国家的隐痛所在,大家着急是有道理的。但亲历这座“冰山”的开发,我心里最清楚,公布出来这部分档案是多么不容易。
修复
“开发‘冰山’不容易”
新京报:“冰山”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赵玉洁:据考证,1953年被发现时,档案已在地下埋了8年,此前经历过焚毁,来不及烧的会被埋在地下。期间经历水浸、虫咬,档案的物理特性都非常脆弱,很多纸张黏在一起,成了“档案砖”,根本不具备研究条件、急需修复。
新京报:修复的过程漫长而艰难?
赵玉洁:是的,档案被发现后,最先由老一辈的档案人做抢救和修补,把黏在一起的纸用特殊方法分离,然后拿镊子、胶水一页页粘到白纸上,再装订。最重要的是,还要根据大致的内容分门别类,工程浩大。之后这批档案交由公安部门保管。1982年才被移交给吉林省档案馆,开始系统性管理和研究。
新京报:工程量大到什么程度?
赵玉洁:我们做过推算,依靠档案馆现有的翻译力量,全部完成这10万卷(件)档案的翻译,50名翻译连续工作也要翻译70多年。
新京报:翻译上也遇到难题了?
赵玉洁:这个就更让人头疼。公布的这10多卷档案有90%是用古日语写成,跟现代日语的区别非常大,加上当时长春是伪满洲国“首都”,里面又掺杂了一些古汉语的公文写作体例,所以即使是日语专业人员,有的内容看起来都跟天书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