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8日13:20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今年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77周年,我们邀请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先生来到人民网,讲述他眼中的抗战以及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故事。 |
吴先斌先生带到现场的文物:一个铝制茶缸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更多的是注重于史料性的挖掘
主持人:面对敌人,不光是武力上的反抗,肯定还有精神上的反抗。在“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这个展厅里,都有哪些文物体现了当时南京人民在精神上的斗争?
吴先斌:我这个博物馆,更多的是注重于史料性的挖掘,大型的实物在这里比较少,但是史料性的文物还是比较多的。博物馆对外开放八年,收集文物的过程有十多年,文物日渐丰盛,目前馆藏文物3700多件,图书4万多册,这四万册中有两千多册是抗战时候的古籍。此外,我们博物馆还收藏着二十个T的电子档案。
也有人会想3700多件作为一个博物馆也不算多,作为一个大型的博物馆来说的确不算多,但是这个博物馆是我自己一手组建的,我的每一件文物后面基本上都有文字上的记载。而且我更多的是挖掘文物上面的史料性,比如说,我今天带来了一个文物,它看上去很普通,一个铝制茶缸,但是后面有字,上面写的很清楚,陆军第200师598团,我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应该都了解这段历史,陆军200师,什么师?它的师长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将领戴安澜,598团就是他下面的一个团。如果说,200师是中国的远征军的先锋,598团就是200师里的先锋。如果把这句话串联起来讲,就是598团是中国远征军中先锋中的先锋。这个对我们博物馆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承载中国远征军辉煌的历史。为什么说这个文物非常重要,因为是200师的,200师的师长戴安澜将军就牺牲在598团的阵地上。为什么今天我特别在这里跟大家提中国远征军呢?在2011年的时候,我曾经去缅甸,到缅甸的缅北,我在山里总共待了四天,寻找戴安澜将军的遇难地。
我是自费去的。在这之前,有很多中国民间人士想去缅甸寻找戴安澜将军的遇难地,但都未成功。为什么呢?因为戴安澜将军遇难地是缅甸的军事要地,不允许外国人进去。而我那一次很巧,戴安澜将军家的后人,他们也要去,我们就以他后人的名义给中国外交部写了一个报告,我们的外交部非常重视,专门跟缅甸政府联络,缅甸总统吴登盛特批我和戴安澜将军最小的儿子一起前往缅甸寻找他父亲的足迹。说实在话,在缅甸几天,非常辛苦。缅甸经济比较落后,我们去了很多地方,连电也没有,水也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就靠两条腿走,我们在山里面整整走了四天四夜才找到戴安澜将军的遇难地。
之后,我为戴安澜将军修了一座纪念碑,并于2013年1月29日在缅甸落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