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8日13:20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今年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77周年,我们邀请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先生来到人民网,讲述他眼中的抗战以及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故事。 |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做客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 陈建军)今年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77周年,我们邀请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先生来到人民网,讲述他眼中的抗战以及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故事。
南京民间抗战馆的成立标志着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由官方走向民间
主持人:首先请吴先生介绍一下,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博物馆?当时建馆的初衷是什么?
吴先斌: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始建于2006年12月份,到今天已经有8年时间。但是在之前,我已经做了很多关于抗日战争史料的收集和整理。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同时也是个人情感需要的一种表达,我就找了一块地,盖了一栋房子,做了一个博物馆。当时是江苏第一家民办的抗日战争博物馆。
大家知道,南京是一个拥有特殊历史的城市,在南京曾经发生过南京大屠杀,过去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一直都是官方机构,没有民间力量的参与。到了2006年,我想我们来做一个博物馆,来从事南京大屠杀研究,主要是不想我们民间人士在研究大屠杀史这一块有缺位的现象出现。
这个博物馆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他们说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的成立标志着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由官方开始走向民间。我认为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强调这个很重要呢?人民的记忆分为国家的记忆和民间的记忆,只有国家的记忆,是一种缺憾,我个人讲是一种缺憾,应该也有民间的记忆。特别是南京大屠杀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深重灾难的历史,民间记忆更不能缺少,我们就做了这么一个博物馆。博物馆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1937南京记忆,第二部分是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既然是研究南京大屠杀,1937南京记忆,为什么后面又加一个主题叫“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呢?2006年我发现我们过去在阐述那段痛苦的历史的时候,过分强调了悲情,没有强调我们在这个悲情中还有光荣的一面,还有英勇的一面,还有抗争的一面,很少有人提。因此,在表达1937南京记忆,南京大屠杀这么一个大的宏观主题下面,我们又做了“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这部分,主要反映南京人民在那场战争中,包括在南京大屠杀中,他们的英勇反抗。而反抗有多种形式,拿刀拼杀是一种反抗,怒骂、怒视敌人也是一种反抗。所以我们在看那一段历史的时候,不能把反抗仅仅简单理解为武力斗争,还有精神上的抗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