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4日08:37 来源:长春晚报
日本在长春推行《新京都市计划》,规划“国都”建设,并完成了一期建设和二期的部分建设。日本对伪都的规划和建设代表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一直到今天,当时的规划设计和建筑也并未落后。战后,这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罪证。 |
伪满时期主要街路图。
1932年,日本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长春被定为“国都”,改称“新京”。与此同时,日本在长春推行《新京都市计划》,规划“国都”建设,并完成了一期建设和二期的部分建设。日本对伪都的规划和建设代表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一直到今天,当时的规划设计和建筑也并未落后。战后,这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罪证。
伪满第一期五年建设速度惊人
《新京都市计划》是由关东军特务部、满铁经调会、伪满国都建设局等三方协议策划的。对于城市中心、新火车站、道路宽度、建筑物的分布和高度控制以及工业区设在下风向的东北区域,各方意见基本一致。不同的意见主要表现为“执政府”(“帝宫”)的位置。对此,共有四套方案,第四套方案由分甲、乙两案。最后决定采用第四套(甲)案,在旧城市区以西的杏花村建造伪执政府临时建筑设施。同时也决定依照伪国都建设局的意见,采取正面向南的方位。
伪满国都建设局制订《大新京都市计划》方案,“国都”建设规划区为200平方公里,其中原市区为21平方公里。第一期五年建设区域为20平方公里,后改为21.4平方公里,预计人口为50万。伪满第一期五年建设,完成了长春前138年的城市规模,建设速度是相当惊人的。
1932年到1937年,伪满洲国“国都计画”的第一期建设,在21.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完成了干道、主要公园、给排水、主要公共建筑等基础配套设施。从1938年到1941年,第二期建设实施了3年。第二期建设,主要充实完善和完成第一期建设区域内的结尾工程。从1940年开始动工,修筑全长12公里的地铁工程,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原因,地铁计划告吹,1941年决定铺设有轨电车轨道。
长春特色景致形成于伪满时期
当时的路网规划采取放射状、环状与方格型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形成了长春延续至今的“宽马路,四排树,圆广场,小别墅”特色景致。公用基础设施等管线全部安置在区间道中,禁止在干道埋设线杆和架空线。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街路,南北为街,红色标注;东西为路,蓝色标注。东北、西南走向为街;西北、东南走向为路。38米以上街路为大街,共有14条,其中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60米宽,是城市最宽的马路,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兴安大路(今西安大路)也达54米宽。
当时的街路命名是由“国务总理”郑孝胥和“国都建设局局长”阮振铎商议确定的,要求易于记忆和符合韵律的原则,很多地面沿用至今,如康平街、安达街、清明街、新发路、义和路、北安路等。
长春是一座建在沟渠上的城市
伪满时期建设的长春,可以说是一座建在沟渠上的城市。其绿地规划,主要利用天然绿化带的低洼地、小河流和截流的雨水建设带状亲水公园,与市区里绿地及沿伊通河环城路规划的绿化带形成公园绿地体系。今天长春的各大公园,如儿童公园、杏花村公园、牡丹园、朝阳公园、南湖公园、动植物公园等都建于伪满时期。1940年,公园绿地总面积达到10.8平方公里,人均31平方米的高水平达到欧美先进城市的水平。
给排水规划方面,在城市东南拦截小河台河水筑坝形成人工湖净月潭,为城市供水,还在城市各处修建了20眼深井,补充城市供水。城市实行污水和雨水分流排放,污水排入伊通河,雨水贮存于人工湖,形成公园湖泊,这在当时日本国内是没有先例的。
在新建区域,每户都安装了水洗厕所,实现全盘水洗化厕所的市区,这在亚洲是最早的。到日本城市开始普及水洗厕所,已经是1960年以后的事情了。长春晚报记者 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