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10:49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10月7日,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2名日本科學家和1名美籍日裔科學家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管(LED)一同獲獎,再次引起輿論的沸點。 |
◆啟示錄:企業主導科研
中村修二曾經所在的日本日亞化學工業公司
從三位獲獎者的研究經歷可以看出,他們的藍光LED首先在企業進行的,是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加大了這方面的科研投入。而我國很多科研,都是政府投入,企業很少進行這方面的前沿研究。
企業主導科研,往往會根據市場需求,因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適用性,而政府主導的科研項目,一旦監督管理跟不上,那麼有的科研就會成為一些人騙取資金的渠道。有的時候政府對科研很是熱心,但是沒有企業的參與,往往隻能是一頭熱,難以發揮作用。科研要走向市場,關鍵還在於企業。
目前,我們雖然很重視科研,但是很多時候,這樣的重視是放在政府層面上,政府加大了財政投入,可是一些企業卻沒有重視。>>
◆日本的科研環境問題觀
中村修二:研究者像公務員 沒有自由
中村修二在獲獎后召開的記者會上對日本的研究環境提出了批評。中村說“在日本,研究者就像業務員一樣,即使取得好的研究成果,也只是獎金會增加而已”。他同時批評稱“日本(學術研究領域)沒有自由”,要求日本改善研究環境。
在被問到為什麼選擇美國作為研究據點時,中村修二稱,“這裡的研究者更為自由,有更多的空間,隻要努力,大家都有機會”,“而日本存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歧視,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中村修二還稱,“日本雖然有很多發明成果,但是企業在全球推廣方面做得並不好,比如手機等最初開發出了很好的產品,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日本應當調整相關的限制和學術研究系統,讓所有人都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
經費投入不足等因素致日本科研后繼乏力
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日本學者的主要研究成果產生於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當時日本的科研經費以每年10%至20%的增幅迅速增長。但是受財政困難等因素影響,日本從2000年開始在科研方面的經費投入再無明顯增長。
與此同時,日本的人才培養狀況也每況愈下。進入博士課程的人數在2003年達到頂峰后開始大幅減少,而且接受博士的工作崗位也有限,這使得很多博士研究生無法活動終身雇佣待遇的工作崗位,因此也無法踏實地開展研究。>>
(策劃?張麗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