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人民網日文版
人民網中日文手機報 | 人民網日本株式會社合作啟事
人民網>>日本頻道>>財經

“廣場協議”之后日本經濟泡沫化原因再探【2】

2015年01月22日13:13  來源:新華網日本頻道

在“廣場協議”之后,日元大幅升值、進口成本顯著下降,由此導致日本國內通脹率非常穩定,甚至一度接近於零。
原標題:“廣場協議”之后日本經濟泡沫化原因再探

進一步分析,這一時期日本內部需求主要是由固定資產形成支撐的。1986∼1990年的四年時間裡,固定資產形成佔GDP的比重上升了4.66%,而同期淨出口的佔比則下降了2.44%,私人消費需求佔比也下降了1.31%,政府消費和存貨投資的比重也略有下降。由於消費需求是較為穩定的,而投資需求具有更強的波動性。因此,當時日本經濟的增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由外部需求導向向內部需求導向的轉移,但是其可持續性以及穩定性方面,仍然是存在問題的。

從供給角度來看,日本的產業結構調整滯后於德國。同一時期,德國的服務業GDP佔比提升超過了2%,而日本則不到1%﹔另一方面,德國的工業比重下降了1.7%,而日本則幾乎沒有變化。日本當時的經濟企劃廳提供的數據表明,同一時期的四年時間裡,工業的各大分類行業當中,建筑業是發展最快的行業,其四年間的增速達到54%。這與當時房地產價格迅猛上升,房地產市場異常活躍有很大的關系。

綜上所述,雖然80年代末的日本經濟貌似降低了對外需的依賴,但是實際上經濟結構在兩個方面並未改善:(1)從需求面看,更加倚重投資需求,而作為國民經濟穩定之源的消費需求佔比下降,因此蘊含了未來經濟更大的異動性。(2)從供給結構來看,由於匯率大幅升值,經濟結構應該有適應性的調整,一般來說是服務業比重的提高和工業比重的下降,德國的情況正是如此,而在日本,由於資產價格泡沫帶動了一輪狂熱的房地產投資,相關行業主導了資源的配置,因此經濟結構的調整受到了阻礙。

(二)日本溫和的通貨膨脹和瘋狂的資產價格

1981年,由於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影響,日本和德國均出現了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此后通脹率回落到2%左右的緩和狀態。而在“廣場協議”之后,兩國通脹率繼續回落,甚至出現了短暫的零通脹狀態。其后幾年,通脹率又有所回升,但都保持在3%以下的溫和區間。從總體上看,“廣場協議”之后,日本經濟一直維持在低通脹的區間。日本同期的通脹率,甚至在大部分時候都低於德國。1986年至1990年之間,日本的通脹率平均隻有1.2%。其中有一些時段,日本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甚至呈現出負增長的態勢。總之,從當時的宏觀經濟數據來看,日本經濟確實處於穩定增長、低通脹的良性發展狀態。

這樣就產生了兩個疑問:第一,在當時擴張性貨幣政策的背景之下,通脹率何以如此穩定?第二,既然通脹率水平如此之低,那麼擴張性貨幣政策又錯在了哪裡?第二個問題留待后文闡釋,就第一個問題的原因則可以解釋如下:(1)由於日元大幅升值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本身的波動,進口價格指數出現了連續多年的大幅度下降。根據日本財務省的數據進行分類計算,國際大宗商品在日本的進口商品中佔40%~50%的比重。這與日本自身資源匱乏是相聯系的。因此,進口價格指數與日本的生產者價格指數,進而通脹率是密切相關的。“廣場協議”之后的1986年,進口價格指數一度下降35.8%。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變化率,也在一年的滯后期中幾乎達到了零通脹的狀態。(2)與此同時,高企的資產價格也並沒有提高相關的服務價格。例如,房價的提高並沒有帶來租金的提高。因為投資者關心的是房價本身的上升,而並不關心通過房租獲得收益。(3)從總體上來看,在擴張的貨幣政策背景下,大量的資金流向了金融市場,導致各種資產價格出現了泡沫。而與此同時,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卻相對穩定。對於持續快速上漲的資產價格,日本各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聲音。但是當時大多數人仍然相信,資產價格的快速上升,是與日本奇跡相匹配的,而世界其他金融市場的分析指標對日本難以適用。

瘋狂的資產價格泡沫,被之后痛苦、無情的經濟現實証明:其具有非常深遠而惡劣的影響。當時大量的銀行貸款是用預期升值的資產作為抵押品的,在資產價格不斷上升的背景之下,這樣做也被認為是安全的。而且,在資產價格上升的背景之下,企業的投資盈利、賬面資產以及利潤報表都是非常好看的,因此其信用評級等情況也會同時趨於樂觀。然而,一旦資產價格轉向下行,相關貸款的安全性均出現問題。結果是,從1992年3月到2001年3月期間,日本銀行體系痛苦地清理掉了71.8萬億日元的不良貸款。即便如此,根據日本金融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02年,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率仍高達8%。

除了金融體系的不良貸款之外,資產價格泡沫及其破滅還對實體經濟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損害。首先,資產價格泡沫時期,大量資金從實體經濟流向虛擬經濟,整個經濟更富有短期的投機性,缺乏長期經營的耐心,不利於技術創新以及研發等活動的開展。1985年,日本的土地投資僅為6000億日元,而在1990年的高峰期,則達到了3.5萬億日元。而且,投資來源中還包括了制造業中各個行業的企業參與。其次,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市場盈利預期惡化,還包括政府對低效企業的支持和補貼因素,都使得日本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TFP)有明顯的下降。有研究表明,日本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的衰退,幾乎完全可以由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來解釋。具體地,在1983∼1991年和1991∼2000年這兩個時段中,GDP平均增長率由3.6%下降至0.5%,降幅為3.1%﹔而同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幅度達到3.4%,此外資本貢獻了正的1.4%,勞動力因素的貢獻為負的1.3%。可見,人口因素的負貢獻並不是決定性的,資本因素甚至起到了正面的作用,真正對經濟衰退具有解釋力的是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而這些,正是與資產泡沫的膨脹與破滅,以及政府不當的干預有關。

(三)寬鬆的貨幣政策

在“廣場協議”之后,日本的貨幣政策開始明顯趨於寬鬆化。其中,日本的M2增速在1987∼1989年連續保持了兩位數﹔德國的M2增速雖也有所上升,但始終謹慎地控制在個位數。不過,在貼現率方面,德國和日本的政策區別並不那麼明顯:“廣場協議”之后,德國和日本在1987年都將其調低至2.5%的水平。之后,對通脹嗅覺靈敏的德國央行又迅速將貼現率調升至6%的水平,而日本央行在這方面則稍有滯后。如果單純從貼現率的調整來看,日本貨幣政策的相對寬鬆程度並不明顯。因此,考察當時日本貨幣政策是否處於寬鬆狀態及其寬鬆的程度,還需要將其置於泰勒規則的框架下,綜合考量經濟增長、物價等因素再做判斷。

  1. 分享到:
  2. (責編:劉戈、陳建軍)

編輯推薦

  1. 日本經濟形勢·政策
  2. 日系摩托的速度&激情
  3. 日本產品·日本貨資訊
  4. 中日經貿往來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財訊播報

  1. 日系摩托車日系摩托車
  2. 中日經貿中日經貿
  3. 中日產業報道中日產業報道
  4. 在華日企新聞在華日企新聞

中日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