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8日08:03 來源:南方日報
若不是日本侵華戰爭,張愛庭將生活在日本,現在或許吃著太平洋裡的生魚片,喝著日本的燒酒。中俄邊境的密山市對他來說,或許聽都沒聽說過。 |
有一次,張愛庭將身世告訴了幾個同學,結果大家一切照舊,放佛他這個身份不存在一樣,這讓張愛庭很是寬慰。然而,對自己的復雜背景越發清楚的他,仍然選擇不與養父母談論此事,怕引起誤會,傷了他們的心。
1968年大學畢業后,張愛庭回到黑龍江,在北安農場工作。之后,為照顧養父母,張愛庭回到密山工作。再后來,養母去世,張愛庭很悲傷,“我也算給她老人家養了老送了終”。對於身份之事,張愛庭仍然沒有過多關注。
與張愛庭不同的是,席靜波的家人對於他被抱養一事並無隱瞞,“張媽媽也總是給我講抱養我的故事”。
1972年,席靜波的養父席君山去世。“老人家受了大半輩子苦,好不容易盼到我參加工作,生活有了改觀,但他卻是撒手人寰了。我對他非常懷念,每逢過年過節,我都要到養父墳塋掃墓獻花。此外,也要去祭拜第一個養父張克山。”被席家抱養之后,席靜波仍然與張家來往密切,他一直喊張克山的妻子為“娘”。
像席靜波一樣較早知悉自己身份的日本遺孤並不多,一方面由於少不更事,一方面由於國籍管理上,這些日本遺孤早已是“中國人”。此外,出於保護自己孩子的想法,很多養父母並不願意將遺孤的身份公開。
如今,根據日本政府出台的政策,未赴日定居的日本遺孤可以每年享受一次赴日觀光旅游,並且可攜帶一名親屬。這些年,張愛庭已帶著妻子、女兒、女婿去過日本多次,“每次走就是出國,從日本離開才叫回國”。
赴日尋親心系中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