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8日08:03 來源:南方日報
若不是日本侵華戰爭,張愛庭將生活在日本,現在或許吃著太平洋裡的生魚片,喝著日本的燒酒。中俄邊境的密山市對他來說,或許聽都沒聽說過。 |
在席靜波養父去世的同年,中日之間實現邦交正常化。在此之前,中國政府、民間與日本民間都已開展了關於日本遺孤的尋親活動,但都隻在小范圍進行,多數日本遺孤並沒有尋親機會。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后,中日兩國政府通過友好協商,決定由兩國政府負責組織和實施遺孤回國尋親活動。在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下,1981年3月2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實施第一次遺孤團體訪日調查,共有47名遺孤訪日,其中30人身份判明,判明率為63.8%,至2000年,共有2120名遺孤參與訪日調查,有666人身份被判明,佔總數31.4%。
張愛庭於1987年赴日尋親。起初,他並不上心,而且擔心會引起包括家庭及工作上的誤會,“領導跟我說,你去吧,找不到就算是旅游了”。張愛庭並沒有將尋親一事告訴家人,同樣不想讓他們擔心,“他們以為我出差了”。
“我啥也沒有,物証人証都找不到,也有幾個前來相認的,但最終都不是。”張愛庭有些失落,但他並沒有對此耿耿於懷,“我在中國有家庭,這邊就算是尋到了親人,也無法過來照料,還不是徒增煩惱啊”。
席靜波也同樣沒找到日本親人。在出發前往日本之時,老母親默不作聲,往日笑容一掃而光,“我說,媽媽,我去日本尋親您不高興吧?媽媽說,我不是不高興,我是擔心你去了日本之后忘了這個家,忘了我這個老婆子。你走一天我惦記一天。我說,媽,你想哪去了,我是那種忘恩負義的人嗎?無論如何我也不能扔下你和家人。再說了,中國還有我的教育事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