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0日08:31 來源:新華日報
正處於“世界工廠”漩渦中的中國,毫無疑問應從日本制造業遭遇的“麻煩”中檢討、自省。 |
日本制造業的“危機”,固然有湯之上隆在書中揭示的原因,但實際的原因,遠更為復雜,與國際國內的金融貨幣政策、勞動力市場、文化心態,甚至是國際政治局勢,都密切相關。客觀地說,“日本制造”的市場影響力目前仍然是巨大的,技術研發水平與創新能力也依然是頂尖的,全球制造業的產業鏈都還離不開日本。“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日本制造業的問題,不在“道”而在“器”,“器”的問題主要在固步自封,具體表現在技術研發水平與創新導向,沒有與消費時尚、商業模式、市場開拓能力相匹配,而又不願意去山寨、模仿美國、韓國甚至是中國的創新,不僅未能催生出互聯網相關的劃時代產品,甚至還有點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
中國制造業崛起的主要原因,從大的方面說,是改革開放﹔從小的方面說,就是和日本前兩個階段類似,山寨創新功不可沒。中國制造業能否達到日本20世紀90年代后工業化消費時代的高峰,取決於中國能不能像日本一樣在模仿創新中實現超越。然而,好的技術與好的產品、好的市場,並不能等同。技術具有穩定性和直線性,而產品、市場卻具有多變性、曲線性,因此,即使我們不能實現創新中的超越,隻要保持模仿創新,也能在產品和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即使我們實現了創新中的超越,如果不能在產品、市場上時刻保持創新超越,也未必能夠贏得市場、保持巔峰。
在制造業的興衰史上,日本做對了什麼?又做錯了什麼?對追趕工業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企業顯然是有啟示意義的。中國和日本,在文化的內核上,都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往往不願主動放手一搏。所以,中國和日本的文化,都有非常“固執”的一面,自由度和創新能力上不如歐美世界。日本由威名世界的“模仿大師”逐步走向“固步自封”,正是伴隨其實力變化之后“固執”心態發酵的結果。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國民的心態也正在變化之中,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地方。 葉 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