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0日08:31 來源:新華日報
正處於“世界工廠”漩渦中的中國,毫無疑問應從日本制造業遭遇的“麻煩”中檢討、自省。 |
危機中的夏普還在裁員與賣樓自救,連年虧損的鬆下想盈利還很難,索尼已在持續低迷中漸行漸遠,佳能的危機四伏似乎也沒有根本緩解,日立、東芝也在以往曾經強勢的消費電子產品領域一路潰敗,夕日明星NEC已徹底退出智能手機領域……盡管從這些表象,我們還無法得出日本制造業衰落、敗北的結論,但毫無疑問,日本制造業確實遭遇了階段性的麻煩。中國和日本頗為相似,經濟的強大,與制造業大國的國際地位緊密相關。正處於“世界工廠”漩渦中的中國,毫無疑問應從日本制造業遭遇的“麻煩”中檢討、自省。
日本制造業為何會遭遇如今階段性的“麻煩”?曾在日立工作16年、現任京都大學和日本東北大學教師的湯之上隆,在其《失去的制造業:日本制造業的敗北》一書中,回顧了日本IT制造業幾十年的榮辱史,總結了日本制造業的四大教訓:一是面對十年一輪的新技術浪潮時,對市場機會缺乏敏感性,因循守舊,錯失機會﹔二是過於苛求於性能與指標的極致,而忽視了市場實際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場出現變化的時候在研發上不能及時調整產品﹔三是過度依賴匠人精神與手工藝者的技藝,而忽視了產品的標准化與通用化,嚴重缺乏低成本量產能力﹔四是面對技術趨勢轉變,日本企業制度過於僵化,不能適應技術變革的趨勢。
創新之路是不容易的,如何才能緊跟時代不掉隊呢?湯之上隆在書中談及日本制造業“危機”的另一原因,即“對先進技術缺乏以往專長的模仿創新精神,反應遲鈍”,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引以為戒的﹔其所呼吁的“重新重視模仿創業元素,發揚自身的技術整合優勢”,也是我們需要同樣重視的。回顧日本制造業的興衰史,可以分為四個典型的階段:
明治維新到二戰,是日本“山寨”為主的階段,那時的日本產品在中國被稱為“東洋貨”,但使日本踏上了現代化之路﹔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是模仿為主的階段,使日本從一個經濟崩潰的戰敗國發展成經濟巨人﹔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是創新超越為主的階段,“日本制造”不僅登上世界舞台,還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也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世紀90年代后,是固執固守為主的階段,因為看不上模仿、山寨,日本制造業自頂峰滑落並出現危機,而企業普遍的心態依然是“背水一戰,盡一切努力扭虧為盈,讓企業得以生存”的鴕鳥心態,逐漸為其他國家所趕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