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8日08:26 來源:解放日報
斯德哥爾摩時間3日中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發現細胞自我吞噬的機制。 |
大隅良典(新華社/路透)
斯德哥爾摩時間3日中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發現細胞自我吞噬的機制。
“大隅教授在自噬領域的研究工作聲望最高,此前不止一次被諾獎提名,獲獎是早晚的事。”作為同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長、博士生導師胡榮貴表示。他認為,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少有東方學者取得如此大的領先地位。
據了解,細胞自噬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理現象,但直到最近5至10年才真正被重視。臨床醫學專家指出,原來普遍認為,自噬只是細胞自我吞噬、新陳代謝的自然現象,但近年來發現,其在細胞飢餓、應激、感染狀態下起到重要保護作用﹔另一方面,自噬又可能在腫瘤發病中發揮作用,便成為腫瘤治療的新靶點。當細胞受到應激或病原體刺激時,自噬同樣被激活,通過清除由於應激或感染而受損的細胞器或顆粒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與中國同行交流甚密
胡榮貴與大隅良典交集不少,“他來中國很多次了,對中國非常友好”。早在2009年,胡榮貴從加州理工學院海歸不久,亞太分子生物學大會在滬召開,大隅良典攜太太來華,便恰由胡榮貴實驗室接待。
事實上,大隅良典與中國同行學術交流甚密,甚至在中國期刊發文,還提供實驗試劑等。目前,中日韓三國自噬學術論壇每年在東道國輪流舉辦,大隅良典每屆必到,去年在華舉行也是如此。同在去年,他在我國《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的“自噬專刊”上發表署名文章,回顧細胞自噬研究發展。這也是中國主辦的影響因子最高的國際學刊之一,編輯部就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
胡榮貴說,正是由於大隅良典的工作為學界打開了自噬機制的大門,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這一領域研究,而研究越發深入,就對自噬作用之大有了愈加深刻的認識。目前,中國學者對此也有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比如北京生科院張宏等以多細胞生物——線虫作為模式,相對於大隅良典的單細胞生物酵母模式,又發現了新的自噬調節因子。同樣,胡榮貴所在的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則在自噬與腫瘤發生發展的關系研究中頗有建樹。此外,清華、浙大等科研單位均在不同方向上進一步研究自噬。
鼓勵華山醫院課題組
在皮膚病領域,細胞自噬的機制也已開始被國內重視。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項蕾紅教授領銜的團隊,在國內最早開始研究自噬在皮膚疾病中的作用。課題組陳力博士正在開展“關於LED光與色素性皮膚病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研究過程中,專家們發現LED光可減少色素合成,有望用於治療黃褐斑等色素沉著為主的皮膚病,這一應用機制可能與細胞自噬有關。
華山醫院皮膚科張成鋒副主任醫師介紹,課題組與日本合作方嚴向紅博士長期合作,在皮膚光老化、色素性疾病等研究領域定期進行探討。去年,課題組在進行LED治療黃褐斑的研究中,通過透射電鏡的觀察,發現自噬可能是其中重要的調控機制,於是就請嚴博士將圖片發給大隅良典教授請教。大隅良典教授對該自噬現象表示認可。由於他主要研究酵母自噬,因此,他鼓勵課題組多研究自噬與人類疾病相關的方向,並且將自己有關自噬發生機制的總結演示稿發給課題組研究院以供參考。大隅良典表示,非常高興能看到自己的研究內容有希望廣泛用於人類疾病的治療中。
細胞自噬用於腫瘤治療
細胞自噬與腫瘤之間的關聯,也被諸多醫學科學家所關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賈立軍解釋,在抗腫瘤放化療過程中,可以誘導腫瘤細胞發生保護性細胞自噬。腫瘤細胞面臨治療殺傷時的這一“自救行為”可以促進腫瘤存活,避免自身死亡或者最大限度推遲死亡,這提示如果能夠有效阻斷腫瘤細胞自噬應答這一“自救行為”,有望增強抗腫瘤治療的效果。
賈立軍進一步闡述,鑒於細胞自噬在腫瘤發生發展和治療耐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過干預細胞自噬應答有望抑制腫瘤發生發展或者改善腫瘤治療效果。比如,針對已經明確証實的抗腫瘤放化療,可以誘導腫瘤細胞發生保護性自噬這一耐藥機制,聯合應用自噬阻斷劑在荷瘤動物模型上可以顯著增強抗腫瘤效果。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臨床試驗網站發布的信息顯示,聯合應用自噬抑制劑與放化療手段的人體臨床試驗正在開展之中。這種聯合治療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旦獲得充分証實,將有望改善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記者:徐瑞哲、顧泳、黃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