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14:12 来源:广州日报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新鲜出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再度与之擦肩而过。对于“陪跑”这个词,村上春树在诺贝尔文学奖参评的过程中体味甚深。 |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新鲜出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再度与之擦肩而过。对于“陪跑”这个词,村上春树在诺贝尔文学奖参评的过程中体味甚深。有意思的是,村上春树在生活中是一位跑步爱好者,他的职业作家生涯是与其长跑爱好同时开始的,“跑步进入我的日常生活,是在很早以前,准确说来是1982年的秋天。那时我33岁。”村上在他那本“只写自己”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如此自白道,彼时他刚成为一名职业小说家,由于在这之前,村上过着不规律、不健康、大量抽烟的生活,体力下降,体重增加,“打算作为小说家度过今后漫长的人生,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可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的方法。”
事实上,在文坛,“陪跑专业户”并不仅仅是村上春树一个人,“文艺青年”与跑步结缘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跑步:遇见自己
“对一个小说作者来说,最重要的资质是想象力、理解力和专注力。但要想让这些能力一直处于一定高度,你绝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保持体力。”村上春树说,“没有坚实的体力做基础,你不可能完成任何错综复杂或者要求很高的事情。这是我的信念。如果我没有坚持跑步,那么我想,我的作品可能就会与现在的截然不同。”
随着年纪逐渐增长,这位“陪跑”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仍然坚持每周6天,每天10公里的跑步锻炼,为什么要如此坚持?“我从跑步中获得的最让我受益的一点感受是,它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满怀尊重。而对自己身体的尊重,使得你也可以尊重其他人。”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亚瑟·沃德曾在《读者文摘》等杂志上发表过数百篇心灵鸡汤类的作品,他也是一位跑步爱好者,“我跑,来源于我对跑步的激情,而不仅仅因为跑步是一项运动。”沃德曾写道,“每次当我走出家门,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来,我将去往何处,那一刻我会将身心凝聚在一处:一个能给我独处和内心平安的地方。跑步对我而言,远远超出了体育锻炼的层次,它带给我的回报是一个又一个精神上的胜利。”
而中国著名当代作家刘震云也认可跑步能给自己带来灵感,“跑步有个最大的好处:人在运动的时候脑子特别活跃。”刘震云说自己从十几岁就开始跑步,而且生活作息非常规律,“我每天起得很早,6时30分就起床了,每天要跑步一个多小时。跑步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坚持,第二个阶段是你身体需要跑步,跑步会让你的身体感到非常愉快,第三个阶段是你的精神很愉快,第四个阶段是不跑步浑身不自在。我目前是第四个阶段。”刘震云说,跑步的好处在他看来也有四点:一是吸氧,不是指鼻子而是指血管;二是能想事;三是自己能做主,想什么时候跑就什么时候跑,想跑哪儿就跑哪儿;四是跟打高尔夫不同,跑步不用花钱。
“80后”日本专栏作家加藤嘉一则喜欢“孤独地”跑步,“我总是选择夕阳西下,在北大未名湖畔跑步。周围一堆恋人,我一个人跑步,有点孤独,但我需要这份孤独去(保持)清醒。”
此外,中国台湾女作家陈幸蕙也在2008年参加过太鲁阁马拉松,以5小时05分钟完成个人首个全程马拉松,2010年台南古都马拉松,她以4小时41分钟完赛。“你可以海阔天空和自己、和世界对话,那其实是很好地沉淀自己、拥抱自己的时刻。在我的认知里,跑步是一种爱自己的行为。”陈幸蕙说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