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4日13:53 来源:北京晚报
莫斯科红场阅兵仪式,《喀秋莎》的旋律是少不了的一环。我对《喀秋莎》这首歌有种莫名其妙的狂热。甚至和历史时代情怀都没有关系,单纯因为这首歌本身。常常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弹吉他唱小清新民谣时,被我欢快地一句“我们来弹《喀秋莎》吧。”弄得大家面面相觑。 |
莫斯科红场阅兵仪式,《喀秋莎》的旋律是少不了的一环。我对《喀秋莎》这首歌有种莫名其妙的狂热。甚至和历史时代情怀都没有关系,单纯因为这首歌本身。常常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弹吉他唱小清新民谣时,被我欢快地一句“我们来弹《喀秋莎》吧。”弄得大家面面相觑。
当然对这歌有情结的不止是我一个,很少有一首歌像《喀秋莎》那样有过无数个语言的版本,不但俄罗斯本国,甚至他们从前的敌人们也热爱这首歌,我所知道的就有超过12个语言的版本。在战争之后的漫漫岁月之中,有无数个摇滚乐团、电子乐团、DJ对它进行不断的翻唱改编。
《喀秋莎》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首俄罗斯传统民谣,其实它是一首作曲家谱写的政治宣传歌曲。可是这些歌的意义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早已“偏离”了他原始的面目,生长出另一个全新的自我。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首歌变成了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时代情结:对于白桦林、手风琴那个纯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的追忆。 1939年,苏联与日本在伪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坎发生了战争,苏联桂冠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写了一首抒情诗《喀秋莎》。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虽然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完胜日本关东军,但《喀秋莎》当时并未因战争胜利而流行开来,而是在两年之后的卫国战争中,这首歌才伴随炮火硝烟传遍了整个苏联。战后,苏联政府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是首例。
然而喀秋莎究竟是什么呢?它既是俄罗斯常见的女性名字叶卡捷琳娜的爱称,也是苏联卫国战争时候一种火箭炮的名字,这个火箭炮还有一个昵称叫做“斯大林的管风琴”。
![]() |